近日,德国中小企业总部集聚区(芜湖)揭牌,该集聚区将重点聚焦汽车零部件、高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建立德国中小企业营销中心、科创中心;林洋能源与澳洲兰吉尔签署总金额约5400万美元的智能电表供货合同……外资企业从“走进中国”到“扎根中国”、中国企业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引进来、走出去的鲜活案例不断涌现,折射出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
多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专家与市场人士认为,随着此前一系列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举措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开放步伐将持续走深走实。下一阶段更多涉及双向开放领域的增量政策有望出台,将以“组合拳”形式精准发力。
深度融入中国市场
在引进来方面,中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全国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限制措施已缩减至29条;从最初的190条缩减至27条、制造业条目清零,上海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不断“瘦身”,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欢迎全球企业。
商务部数据显示,1至8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2435家,同比增长14.8%。
9月16日,安费诺(海盐)高端连接器有限公司开业仪式在浙江海盐经济开发区举行。这是全球顶尖连接器制造商安费诺集团在海盐的“四度落子”。安费诺(海盐)高端连接器项目由安费诺总部投资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3亿元,主要生产各类高速、高密度连接器,大容量、宽频带数据电缆等,为AI服务器提供硬件支持,达产后年产值可达10亿元。
“去年10月,我们的新项目已经在兄弟企业——安费诺嘉力讯(海盐)连接技术有限公司先行生产,仅今年5月的销售额就超过了2亿元。”安费诺(海盐)高端连接器有限公司生产运营经理易良锋说。截至目前,新项目累计投资已超2亿元。
从安费诺(海盐)高端连接器有限公司的例子可以看到外资持续深耕中国的信心。中国贸促会新闻发言人王冠男此前表示:虽然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但外资企业深耕中国的意愿依然强烈、信心依然坚定,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备的产业体系、丰富的创新资源、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外资企业投资兴业提供了一片难得的沃土。
中国德国商会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92%德企愿继续深耕中国市场,超过半数德企计划未来两年增加对华投资。中国美国商会2025年度《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近一半的会员企业仍将中国列为全球前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
寻找新增长曲线
2025年,全流程智慧物流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兰剑智能,加速海外市场拓展。“例如,南非一家零售行业终端客户采用兰剑智能创新级料箱解决方案系统,让中国智能仓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兰剑智能总经理张小艺告诉记者。
7月18日,兰剑智能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瑞士通用公证行(SGS)公司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SGS将全力协助兰剑智能完成其智能物流机器人从关键元器件、单机产品到整体系统解决方案的国际主流市场强制性认证,进一步提升产品安全性和稳定性。“这不仅是兰剑产品获得全球市场‘通行证’的必要步骤,更是以国际顶尖标准持续打磨产品品质,赢得全球客户信任的战略基石。”张小艺说。
兰剑智能的例子是上市公司积极出海的缩影。今年以来,海外业务板块作为上市公司营收增长的核心引擎之一,正释放强劲发展动能。上海证券交易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830余家沪市制造业公司合计实现海外收入1.1万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民营企业海外收入规模突破7400亿元,同比增长6%,已成为创新出海主力军。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实现境外收入4.90万亿元,同比增长4.50%。
不仅是上市公司,不少非上市企业也加快了出海步伐。“2024年,橘宜集团海外业务同比增长超过400%,2025年以来继续保持三位数增长的强劲势头。”橘宜集团公关传播总监汤玥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橘宜集团后续将在新加坡开设线下专卖店。
“当前,我国企业积极加大出海布局,主要受市场驱动,中资企业有自主出海的动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刘向东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增量政策有望出台
展望四季度,业内人士预期,更多开放举措酝酿出台,进一步助力引进来、走出去。
在引进来方面,海关总署表示,正在就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做准备,“二线口岸”报关规范等三份文件将于近日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将结合当前外资企业再投资时关注的重点领域,研究出台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以及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在走出去方面,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着眼于为出海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加强协同联动,统筹法律、金融、物流等领域服务资源,丰富服务产品,构建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打造出海综合服务港,推动在重点国家建立海外综合服务站,增强商协会服务功能,培育一批跨境服务能力强的专业服务机构。
刘向东认为,应优化对走出去企业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例如,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加强对汇率波动等风险的跟踪分析,帮助中资企业抵御外部风险。同时,要进一步畅通走出去通道,可考虑出台“一国一策”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如简化签证、优化清关流程等,助力开拓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
企业对于政策支持亦有诸多期待。汤玥建议,在通关便利化建设方面,可推行通关流程优化、认证程序简化等举措;强化与东盟等新兴市场的深度对接,提供本地化准入指导、完善跨境物流网络体系;举办行业交流活动,搭建品牌展示平台。张小艺表示,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提供更多的国际认证支持和指导、更加精准的海外市场信息和投资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