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这句曾被奉为圭臬的投资信条,如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部分在上一轮牛市中登顶神坛的明星基金经理,其产品业绩一度大幅回撤,至今仍未回本,投资者纷纷对明星基金经理祛魅;另一方面,近年来行业内掀起了一股明星基金经理的离职潮,他们或奔向私募,或暂别投研一线,给持有人和基金公司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更值得一提的是,以ETF为代表的指数化投资浪潮汹涌而至,凭借其低费率、高透明度和分散化的优势,不仅侵蚀着主动权益基金的领地,更挑战着主动基金经理的地位。
在多重夹击下,监管层多次强调行业要回归本源,摒弃明星基金经理现象;基金公司则纷纷探索团队作战的新模式,力求以更持续、更稳定的方式为投资者创造价值。这场深刻的变革,不仅关系到基金公司的未来竞争力,更将重塑整个行业的生态格局。
明星基金经理祛魅
“如果要问今年业绩最好的基金经理,很多人不知道具体姓名,只是大概知道来自哪家公司,是什么投资风格。”华东一位公募人士直言,“这和以往的牛市有很大区别,说明现在明星经理的光环已经明显弱化。”
回溯上一轮牛市,2019年至2021年初,消费、医药、新能源等赛道行情火爆,一批重仓其中的基金经理凭借惊人的业绩迅速“出圈”,成为万众追捧的“顶流”。在赚钱效应和销售渠道的推波助澜下,巨额资金涌向这些明星基金经理,造就了多位“千亿俱乐部”成员。
然而,当潮水退去,这些昔日明星产品普遍遭遇断崖式下跌,许多在高点慕名而来的投资者至今仍被深度套牢。Wind数据显示,在2021年成立的13只百亿主动权益基金中,7只产品的基金净值曾一度腰斩,回撤幅度超过50%,且截至目前有11只基金仍未回本。这让投资者清醒地认识到,所谓的明星光环并不能抵御市场的系统性下跌。
当投资者对基金经理的选股神话产生动摇时,指数投资和ETF风潮应运而起,成为新一轮行情中投资者入市的重要工具。这种认知上的转变,直接体现在资金的流向上。从本轮市场行情回暖来看,并未看到资金大规模涌入昔日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反而是各类宽基ETF和行业ETF获得了持续的净流入。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19日,股票型ETF在近一年获得了1636亿元的净流入,其中华夏沪深300ETF、华泰柏瑞A500ETF、易方达沪深300ETF、鹏华化工ETF等近20只ETF获得了超百亿元的净申购。
“上一轮牛市我追高买了明星基金,到现在还亏着30%,教训太深刻了。”一位90后投资者在社交平台上分享道,“现在我只买ETF,成本低,持仓透明,不用猜基金经理在想什么,涨跌都明明白白。”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投资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投资者,更倾向于通过ETF等被动产品来布局市场,而不是把真金白银托付给某一个具体的人。这种从选人到选工具的转变,正在深刻地挑战着明星基金经理的地位。
去明星化需软着陆
在明星效应弱化和ETF崛起的双重夹击下,去明星化已经成为行业趋势。
近年来,公募行业出现了明星基金经理批量离职的现象,仅今年便有曹名长、张翼飞、周海栋、翟相栋、鲍无可等诸多名将离职。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19日,今年以来公募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307人,创下近五年新高。此前5年(2020年—2024年)同期,基金经理离任人数分别为187人、238人、225人、223人、253人。
不可否认的是,明星基金经理的离职往往会触发投资者赎回,不仅对接任者形成巨大的流动性管理压力,迫使其可能在不利时点卖出资产,更可能导致产品净值的二次冲击,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影响公司经营稳定性和行业整体声誉。
因此,去明星化并非一蹴而就的硬着陆,而是一个需要机制和耐心去实现软着陆的过程。
2024年3月,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中,明确要求公募基金摒弃明星基金经理现象,强化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的投研体系建设。2025年5月,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再度提出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做大做强投研团队,被业内认为是淡化明星基金经理效应的重要指引。
排排网财富理财师姚旭升指出,通过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约束和加强投资交易监测等措施,投资者会更加理性地评估基金的投资策略、风险收益特征等,关注点将从明星基金经理转移到基金的实际业绩和投资价值上,而不是仅仅因为基金经理的光环而购买基金;另外,为了满足新规中对投研能力的要求,基金公司会更加注重构建平台式、一体化的投研体系,基金的业绩将更多地依赖于团队的整体能力,而不是个别明星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代景霞认为,越来越多的公募基金公司开始着力打造团队化模式,弱化个人光环,这一趋势是监管引导、市场变化以及基金公司内部改革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监管要求公募全面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这些举措旨在约束短期投机、强化长期考核和团队协作,淡化明星效应。
“基金行业去明星化的软着陆,首先考验的是基金公司的投研传承和人才梯队建设,构建老、中、青结合的合理人才梯队,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窘境;更深层次的软着陆策略,则是在产品设计和营销宣传上进行根本性转变,基金公司需要大力发展真正依赖于投资策略和资产配置能力的工具型产品,将一部分资产管理规模建立在‘去人化’的策略之上。”上海一家基金公司高管表示。
探索主动投资第二曲线
当打造明星基金经理不再是制胜法宝,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深刻认识到,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的投研体系才是主动投资的第二增长曲线。在这场进化中,多家头部基金公司已率先迈出探索的步伐。
比如,中欧基金在三年前便开始启动投研体系改革,将工业化理念融入投研体系中,通过“三化”(专业化、标准化、数智化)变革提升效率——专业化分工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标准化流程解决协作问题;数智化平台解决效率问题。公司董事长窦玉明认为,随着上市公司数量大幅增加和资管规模持续增长,“单兵作战”的模式已难以适应,必须通过“专业化、标准化、数智化”的变革,让高质量的基金产品能够在线上被可持续地生产出来,其核心是从依赖基金经理的个体能力,转向依靠团队化、系统化的组织能力,以追求更持续、更稳定的投资业绩。
在“平台式”方面,天弘基金依托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能力,构建了一个投研生产流程化、交互决策平台化、关键节点智能化的投研体系——TIRD平台。公司希望据此可以解决高度依赖个人能力、缺乏精细化投研平台赋能、长期能力沉淀缺失的行业痛点,从而为投资者提供可追溯、可复制、可预期的超额收益。
永赢基金同样认为,可持续的投资业绩越来越依赖强大、协同、可复制的平台化投研体系,而非单一个体的光环。
“平台化运作意味着体系化的研究覆盖、多元化的策略储备以及严谨的风险管理流程,能让公司更系统、更从容地应对市场波动,挖掘不同市场环境下的结构性机会。无论顺境逆境,强大的平台能力和对投资纪律的坚守,都是守护持有人利益、追求长期价值的根本保障。”永赢基金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平台化模式下,公司不仅关注基金经理的业绩表现,更看重其对整个投研体系的贡献(如研究成果分享、人才培养等),通过设置与长期业绩、风险控制、团队建设等挂钩的多元化、长效激励方案,吸引并留住核心人才。”
从明星时代迈向平台时代,是中国公募基金行业从高速发展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当投资者不再为单一明星基金经理的离去而焦虑,当每一家基金公司都因其强大的投研平台和完善的产品体系而值得信赖时,一个更成熟、更健康的行业生态终将蔚为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