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家村镇银行启动主发起行变更,一边是主发起行变更后,海南定安合丰村镇银行继续被省级农商银行持股90%,省级农商银行对村镇银行的“一退一守”,看似是股权调整,实则是农村金融体系在监管导向与市场需求双重作用下的一次精准重塑。这种差异化处置策略,既破解了跨区域管理的老难题,更为农村金融回归本源、深耕本土注入了新动能。
处置区域外村镇银行的“退”,是对监管导向的贯彻落实,更是对资源效能的理性校准。原银保监会“原则上机构不出县(区)”的要求,并非简单的地域限制,而是为农村金融机构划定了“深耕本土”的责任边界。
若省级农商银行继续保留区域外的村镇银行,不仅要承担跨区域管理的高成本——从人员派驻到风险监控,地理阻隔必然导致服务响应滞后;更可能偏离服务“三农”的核心定位,分散对区域内农村市场的资源投入。此时选择转让股权,引入本地银行作为新主发起行,看似是“放手”,实则是让金融服务与地方经济“精准对接”。本地银行熟悉当地农户需求、了解产业特色,能快速将信贷资源投向田间地头、小微企业,避免跨区域机构“水土不服”的尴尬,让农村金融真正扎根于本土土壤。
而对区域内村镇银行的“守”,则是省级农商银行发挥体系优势、赋能基层金融的关键选择。当前,农村金融的核心痛点,不是“有没有机构”,而是“服务好不好”。村镇银行普遍规模小、资源有限,在产品研发、风险防控、科技赋能上往往力不从心——面对热带农业的周期风险,难以设计灵活的还款方案;面对偏远乡村的服务需求,缺乏搭建线上平台的技术能力。
省级农商银行的持股,恰好补上了这一短板:将成熟的农户信用评级体系移植到村镇银行,让贷款审批更精准;把统一的风险监控平台延伸至基层,让信贷资产更安全;用数字化技术赋能升级村镇银行服务,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办理业务。这种“大机构带小机构”的模式,不是简单的资本注入,而是通过体系化赋能,让村镇银行从“单点作战”变为“协同发力”,真正成为服务“三农”的“毛细血管”。
从更深维度看,省级农商银行对村镇银行的处置策略,正在重构农村金融的“区域协同”逻辑。过去,农村金融机构跨区域布局,往往陷入“广而不深”的困境——既没能吃透区域外市场,又分散了区域内资源。如今通过“省外转让、省内深耕”的调整,形成了“省级农商银行统筹区域内资源、本地机构服务省外市场”的分工格局。
这种格局下,金融资源与地方需求实现更优匹配,省级农商银行得以集中精力打造区域内农村金融生态圈,助力乡村振兴;跨区域的村镇银行则在本地主发起行的带领下,更贴合当地产业发展节奏。这种协同打破了农村金融“各自为战”的壁垒,让金融活水更顺畅地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农村金融的生命力,始终在于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省级农商银行对区域外村镇银行的处置,是农村金融体系优化的新起点。唯有坚守“服务本土、深耕‘三农’”的初心,农村金融才能真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实力量,不断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注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