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举行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具身智能前沿技术和标准创新论坛上,由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机构打造的“浦江X具身智能标准化数据集平台(穹顶-DOME)”正式发布。这是国内首个贯通数据采集、治理、训练、验证全链路的标准化数据集平台,标志着中国在具身智能底层基础设施与标准体系建设上迈出关键一步。
论坛由科学技术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单位联合承办,聚焦具身智能的“技术突破”与“标准创新”双轮驱动。

当前,具身智能发展面临“数据孤岛”与硬件形态未收敛的双重挑战。不同机器人厂商的本体结构、传感器配置、动力学模型各异,导致数据无法互通,模型难以复用。此次发布的“穹顶-DOME”平台,正是为解决这一核心瓶颈。
该平台率先实现多模态数据(视觉、力觉、语音、动作序列等)的标准化生产与可信治理,为行业提供统一的数据接口与格式规范。其目标是让不同机器人采集的数据,能在同一框架下被高效流通、共享与训练,从而降低研发成本,加速模型迭代。
论坛同时举行了ITU(国际电信联盟)人形机器人数据集标准发布仪式,进一步推动中国标准走向国际。此外,IEC/TC125e-Transporters国际年会倒计时也正式启动,彰显中国在全球电气运输与智能机器人标准领域的话语权提升。

在圆桌讨论中,来自高校与企业的专家达成明确共识:纯仿真或纯真机采集的数据均不足以支撑规模化落地。行业正转向“混合策略”——在真实场景中部署机器人,通过其工作流自动采集多样化数据,并结合仿真环境进行强化学习。
清华大学孙富春教授指出,“世界模型”是具身智能的核心。它不仅是3D环境重建,更是融合物理规律、材质属性的沉浸式认知空间。同时,大模型在此空间中进行任务规划与策略生成,小模型负责底层实时控制,形成“大脑-小脑”协同架构。
论坛现场,智元机器人、库帕思等企业获颁具身数据集中国机器人认证(CR认证),标志着标准化数据在产业应用中的权威认可。同时,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标准共建、场景落地展开深度协同。
与会专家呼吁,全球应尽快建立统一的具身智能数据表征空间,将异构数据映射到公共抽象域,实现跨平台知识迁移。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重复造轮子”,让具身智能真正从实验室走向工厂、家庭与社会。
“机器人是连接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桥梁,”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125电气运输设备技术委员会主席吴小东在演讲中强调,“而标准,就是这座桥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