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4.00%—4.25%,开启年内首次降息。此举虽在市场预期之中,却深刻揭示了美国经济在贸易保护主义与货币政策被动应对之间的结构性困境。这一政策转向,不仅是对增长放缓的回应,更是美国单边主义战略“雷声大雨点小”,最终“临阵退缩”的又一明证。资本市场中广为流传的“TACO”一词——即“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特朗普总是临阵退缩)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一政策反复的本质:口号激进,行动退缩;威胁在先,妥协在后。
近年来,美国大肆宣扬“美国优先”,试图通过单边施压迫使制造业回流。然而,口号越是激烈,行动越是迟疑。所谓“对等关税”并未系统落地,多数威胁停留在推特宣示层面,最终在通胀压力、盟友反制与企业抗议下不了了之。这种“威胁—退让”的循环,正是“TACO”逻辑的现实写照:以极端言论制造市场恐慌,却在真正需要承担政策后果时选择退缩。
理论与实践均表明,违背经济规律的单边主义难以持续。关税壁垒虽在短期内抬高了进口成本,却未能实现产业回流,反而推高了国内通胀,削弱了企业竞争力。德勤研究报告指出,美国制造业面临严重技术工人短缺,未来八年或将出现210万岗位空缺,凸显了其人力资本与产业生态的深层断层。与此同时,全球供应链加速重组,“中国+1”策略被广泛推行,跨国企业更加趋于理性布局,而非盲目回归美国。所谓“再工业化”,更多是政治口号,难以掩盖实体经济“虚实失衡”的窘境。
在此背景下,美联储降息成为一种不得已的政策选择。降息作为调节经济周期的核心工具,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刺激信贷扩张、提振资产价格,可在短期内缓解增长压力。自2024年9月结束紧缩周期以来,美联储已累计降息125个基点,释放出明确的宽松信号。然而,降息本身并非万能药。2020年实施的“零利率+无限QE”政策,虽稳住了金融市场,却埋下了通胀飙升至9.1%的隐患,最终迫使美联储在2022年开启激进加息。历史教训表明,过度依赖货币政策,忽视结构性改革,只会加剧经济波动与金融风险。
当前,美联储面临更为复杂的决策环境。一方面,就业数据疲软、企业投资意愿下降,要求政策宽松以防止“硬着陆”;另一方面,前期关税推高成本、工资上涨压力持续,通胀风险并未根除。在此两难境地中,美联储强调“数据导向”原则,试图维护政策独立性。然而,特朗普却以政治手段干预货币政策独立性。但当市场真正期待其兑现激进承诺时,政策却往往“临阵退缩”,最终以温和调整收场。这种“高调威胁、低调收场”的模式,正是“TACO”现象的制度化体现:以极端言论制造不确定性,却在关键时刻回避责任,将政策包袱留给美联储等技术官僚机构。
事实上,美国滥用贸易政策已引发全球资本流动的深刻调整。2025年上半年,美元指数大幅下挫。外国投资者虽短期回流美国证券市场,但更多是基于市场惯性与套利行为,而非对美国长期经济基本面的信心。中国、日本等主要持有国持续减持美债,欧元区则加快推动欧元国际化。这表明,国际社会正以“用脚投票”的方式,回应美国政策的不可预测性。正如国际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霸权国若不能提供稳定的公共产品,反而滥用权力谋取私利,其主导的秩序必将走向衰落。
从理论上看,罗伯特·吉尔平的“霸权稳定论”指出,国际经济秩序的维系依赖于主导国的相对实力与制度信誉。当霸权国实力衰退却仍试图通过强制手段维持优势时,体系将陷入动荡。美国当前的“对等关税”政策,正是这一逻辑的现实写照——以“美国优先”替代多边规则,以单边施压取代协商合作,结果非但未能重振产业,反而加速了自身信用的流失。同时,斯蒂芬·克拉斯纳提出的“主权与全球化悖论”也在此得到印证:国家试图通过贸易保护“夺回主权”,但全球化已使各国经济深度相互依赖,单边行动只会引发反制,加剧系统性风险。美国既想维持美元霸权,又想推行保护主义,这种“既要又要”的政策组合,本质上是不可持续的。
资本市场对“TACO”的调侃,实则是对美国政治极化与政策短视的深刻讽刺。当总统以推特治国,以威胁代替谈判,国家治理的严肃性便荡然无存。投资者用资金流向表明:他们不相信口号,只相信基本面。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封闭导致落后,开放才能共赢。美国若继续沉迷于“脱钩断链”“以邻为壑”的旧思维,终将被时代潮流抛弃。唯有摒弃零和博弈,回归多边主义,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国际合作,方能实现全球经济的稳定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