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年末的“百镜大战”中,闪极科技售价999元的首款AI眼镜闪极AI拍拍镜(以下简称“闪极拍拍镜”),首批5万台24小时预约售罄,引发行业关注。然而,不到半年时间,这家AI眼镜“明星公司”却陷入交付危机、用户投诉、高管离职的连环争议中。
近日,有媒体发文,闪极AI合伙人潘欣、CTO周万程、CMO吴浩然等多位高层骨干纷纷离职。其中潘欣是被闪极寄予厚望的技术领军人物,如今离开,也给闪极的AI眼镜项目蒙上了一层阴影。
9月19日,闪极科技CEO张波向《中国经营报》记者确认了潘欣、吴浩然离职的相关事实。张波称,潘欣已经完成所负责AI眼镜相关工作并将剩余工作也交接给了相关团队,不会影响项目推进;公司融资后资源升级,对人员结构进行优化属正常调整。
据记者了解,这款号称仅在24小时的预售期内5万台便全面售罄的产品,至今实际总交付量或仅几千台。
多位高管连续出走
闪极科技成立于2019年,注册地为深圳市,是一家充电与储能公司。在充储能领域增长逐渐面临瓶颈,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闪极科技开始将目光投向新兴的AI眼镜领域。
2024年年末,闪极科技宣布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并于当年12月19日高调发布了其首款AI眼镜——闪极拍拍镜,搭载了业界首颗16MP摄像头,闪极科技宣称这是国内首款量产AI拍摄眼镜。售价1499元,首批5万台共创版仅999元。官方表示,这是小米也无法做到的售价,且300天打卡200天(不需要连续打卡)返全款。如此低价也吸引了大批买家,根据官方当时介绍,上线24小时,5万台AI拍拍镜全面预约售罄,一时间引发行业关注。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近日,闪极科技被曝,潘欣以及周万程、吴浩然等多位核心高管已陆续离任。
潘欣的履历颇丰,曾任Google Brain首位研究软件工程师,推动TensorFlow动态图模式开发;回国后先后在百度、腾讯、字节跳动担任核心职务,主导PaddlePaddle平台优化、无量深度学习框架构建及AIGC技术研发。2024年11月,潘欣加入闪极科技,担任AI合伙人,负责AI技术研发及智能眼镜项目,后提出了以眼镜为载体构建“新数据+新应用+新生态”的AI发展路径,推动闪极科技与科大讯飞、云天励飞等技术方合作搭建多模态能力框架。
上述媒体还爆料,在潘欣离职之前,周万程、闪极研发总监、项目总监、品牌总监、人力总监、销售总监、设计部负责人等一众中层骨干,以及国内市场品牌部几乎全体员工均已经在今年4月后相继离开,而吴浩然也于近日离职。
对此,张波向记者确认了潘欣、吴浩然的离职。不过他表示,吴浩然此前的正式职位是闪极科技的海外营销总监,还声称“周万程是去进修博士了,还是公司技术顾问”。
然而仍有刚从闪极离职员工向记者表示:“周万程也离职了,是由于不符合公司的发展需求而离开的。”该人士还表示,闪极科技的核心团队包括张波、潘欣、吴浩然、周万程等总共有6人,一下子走了3人,可见公司管理层近期进行了较大调整。
闪极离职员工卢敏(应采访对象要求化名)向记者分析表示,闪极科技近期集中出现的较大规模人员流动,实质上是公司在转型AI眼镜过程中,由于业绩压力与项目进展不及预期所引发的连锁反应。“闪极的AI拍拍镜至今交付量不高,甚至硬件部项目总监、研发总监以及声学、光学、品质等相关员工均被裁员,整个团队长期处于高度紧绷的状态。”
卢敏补充称,除了项目本身的交付困境,创始人张波的管理风格同样是重要诱因。“他习惯以个人判断强行拍板,常出现‘前后反复’的决策,导致团队执行混乱。”卢敏还透露,在AI眼镜交付延迟引发舆情期间,张波曾主导发布公告,将责任归咎于上游供应商紫光展锐,但随后因对方施压,不得不在数日后发布第二封致歉信,公开承认产品问题源自公司内部。
谈及多位高管相继变动,张波解释称,公司在2024年年底完成了融资之后,有了更多的资源,对于业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部分人员进行优化、少部分高管换人也是正常现象,公司从基层到高层也进行了部分人才升级。
闪极拍拍镜交付陷“罗生门”
从充电宝跨界到AI眼镜,闪极的AI拍拍镜转型交付之路并不顺利。
在发布AI拍拍镜后,闪极科技发布公告称,对新品的销售节奏和排产计划进行了重新梳理。闪极科技方面表示,2024年5月30日—11月29日通过官方渠道预订的技术预览版,都可免费升级成共创版,于2025年1月15日发货;并承诺2024年12月19—20日通过京东、天猫、抖音、拼多多预订的AI拍拍镜,于2025年1月15日发货;2024年12月19日通过微信小程序订购的闪极拍拍镜,在2025年春节后依据产品生产进度及下单顺序安排发货。
然而,到了今年1月中旬,大量早期用户仍未收到货,甚至有用户发现部分新用户已收到货,而早期预订者却仍在排队,引发广泛质疑。
2025年1月16日,闪极科技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公告,将部分订单暂未发货归咎于产能无法满足所有订单的快速交付,其还提到,产品的软件部门还有一些待完善的细节,主因为紫光展锐W517平台的蓝牙部分底层驱动未开发完善。然而6天后的1月22日,闪极再次发布声明,改口称蓝牙连接原因不是供应商紫光展锐问题,向紫光展锐致歉,并解释是“内审疏漏,出现相应表述不专业、不精准的情况”。
卢敏向记者透露:“是紫光展锐找上门来了,说你们不能甩锅给我们。”这一事件亦暴露出闪极在管理和品控上的漏洞。
事实上,闪极科技还在2025年1月初在CES发布了海外全新子品牌loomos 及loomos AI眼镜,并于1月21日左右登陆Kickstarter平台开启众筹。
然而,loomos AI 眼镜与闪极AI眼镜都被指面临着产品难以大规模量产和交付的状态。目前,在闪极的天猫、京东旗舰店上,闪极AI眼镜已经下架。卢敏对记者表示:“尽管看到闪极拍拍镜的预售数量多,但截至目前,该产品实际交付量并不多。”
张波对记者解释,国内的京东、天猫平台是因为首批现货售罄后无法再开长时间的预售,所以暂时下架。闪极科技小程序仍可进行预约购买,这一预售承诺的发货时间是2026年。而张波在与记者的沟通中也提到了“首批发货的AI拍拍镜是小批量试产版本,供核心用户公测,不是大批量产的版本”。
“无法大规模量产交付背后是闪极的AI拍拍镜在技术上并不成熟,在拍摄、连接信号等方面均未达到标准,用户体验差,退货率高。”闪极另一名前员工对记者说道。
对于这一问题,张波也坦诚回应:“国内首批发售的AI拍拍镜是共创公测版,确实在软硬件层面存在未完成优化项,共发货了几千台,而共创用户的使用反馈能很好地发现产品问题,便于公司进一步优化和改进产品。”
“我们当时就明确这是公测版,90天无理由退款,打卡200天还能返全款代金券。”张波还表示,正式版将于2025年年底在国内外同步发售,目前已进入量产阶段,预计将在今年年底集中发货。
在卢敏看来,闪极作为一家以充电宝起家的公司,缺乏做AI眼镜的技术底蕴和实力。卢敏表示,做充电宝和AI眼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赛道,背后的逻辑也不同,充电宝已经属于很成熟的行业,侧重关注功率、安全,甚至找工厂贴牌就能生产。但AI眼镜则侧重技术和创新,当下还面临诸多难点,需要充分考虑人体视觉感受、用户对镜片的适应程度以及使用便捷性等多方面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持续攻克的难关。
“从行业大环境来看,AI眼镜赛道本身仍处于早期阶段,市场规模有限,全国年销量不到300万台,且产品面临续航短、用户认知度低、老年人接受度差等问题。即便如小米、魅族、雷鸟等大厂推出的 AI 眼镜都不成熟,闪极作为跨界玩家,想要突围更是难上加难。”卢敏表示。
市场第三方机构IDC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预计达到290.7万台,同比增长121.1%,其中音频和音频拍摄眼镜出货量预计216.5万台,同比增长1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