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北京金融法院与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联合发布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机制成效及12个典型案例。
12个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涵盖新能源、文旅、科技、绿色环保等多个领域,体现了金融司法在修复企业信用、稳定市场预期、助力企业纾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如,在某银行与某科技公司、孙某某等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案中,坚持以和为贵、平等保护的原则,邀请专家调解员“支招”,探索推动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提高对贷款企业轻微违约的容忍度,形成了“分期还款+基本账户梯度解封”的最优解决方案,即科技公司每偿还一期贷款,银行相应解封一个银行账户。企业有还款动力,银行有偿债信心,既保障了银行债权安全,又为企业纾困留足缓冲空间,是进一步优化企业融资环境的鲜活案例。
再如,在某证券公司申请执行某科技公司一案中,经过与专家调解员研判,精准制定执行方案,给予科技公司宽限期,支持并推动其自行处理非核心资产逐步清偿大部分欠款。剩余债务需要变价其持有的某上市公司股票予以清偿。对于处置科技公司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不惧繁难,采取逐次处置、精准填平的“切香肠”式精细化执行,将对科技公司和目标上市公司的影响降到最小,保护了企业产权和可持续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成立于2022年7月,是立足现代金融和当下经济共建的法治协同平台,共引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多领域19名专家调解员。
“工作室围绕‘信用、信心、恒心’”,北京金融法院副院长薛峰表示,在信用修复上,通过“活封活扣+精准评估+企业自救+投融资他救”模式,帮助企业重建金融信任;在信心提振上,聚焦产业链护航与新质生产力企业,如为新能源企业争取宽限期、引入战略投资;在恒心保障上,以专业化司法协同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个案纾困”升级为“产业链风险治理”。
据薛峰介绍,截至2025年8月,工作室已妥善处理案件212件,涉及标的达311亿元,履行到位192亿元;帮助50余家民营企业纾困解难,保障10余万职工就业,维护230余万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