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24”以来,A股市场形成了震荡上行的格局,截至目前已持续近一年。回眸行情爆发之初,恐怕很少有人想到这波上涨能够维持这么久,当时更多观点认为这是基于政策刺激引发的超跌反弹,不具备推动大盘进入牛市的条件。因此,当时一方面资金流入很快,但从操作层面而言则是以短线投机为主,于是也就有了在去年10月初放巨量后大盘的大幅度下跌,以至于许多人感叹这轮牛市太短了。
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尽管A股在去年10月份有较明显下跌,几乎抹去了大盘涨幅的近一半,但到了去年年底,又逐渐企稳回升了,上证综指推进到了3300点一线。从形态来看,似乎是进入到一个震荡市。今年4月份,因为美国贸易战所导致的全球股市震荡,打破了这个局面。在各方面因素的推动下,A股短暂下调后就展开了持续的上涨,并且在6月份以后行情的强度不断增加,直至8月底指数逼近3900点。
到这个时候,市场上的人们几乎都相信这是牛市来了,对行情高点的预期也越来越高。尽管如此,就2025年前8个月的股市走势来说,虽然的确有牛市的模样,对于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上证综指而言,涨幅也不过15%左右,这应该说是有点“慢牛”的样子,事实上此时的舆论中,很多也是谈到A股市场是在走慢牛行情。当然,8月份也有一段时间,创业板、科创板指数快速拉升,然而此后不久就出现了大跌,连续多日的阴线是近期行情中未曾出现过的,客观上也是从侧面提醒人们:这个市场只能走慢牛,否则很容易翻车。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慢牛”行情,虽然并没有严格的定义,但从投资者的普遍认知而言,应该并不仅仅是指股市温和上涨,其内涵还是相当丰富的。譬如说,慢牛行情得以展开的基础,往往是市场环境的逐步改善与实体经济的温和回升,而如果这种改善与回升的力度比较大了,那么通常而言股市就会加速上行,而不是慢牛式地走走停停。
另外,与之相对应的,显然也不太可能是个股与板块的全面上涨,因为全面上涨的状况通常只会在市场发生反转的背景下才会阶段性地出现,但现在显然也不是这种情况。因此表现在个股行情上,就是会呈现出结构性的特征,即部分股票会有很好的表现,但也有相当部分则原地踏步,甚至是不进则退。在慢牛行情的格局下,个股差异会十分明显,很可能仍然有股票因为乏人问津而逆势下跌,乃至触发交易性退市条件,以往牛市行情中那种“消灭低价股”的事情不可能再发生。
还有,在某种意义上,慢牛行情也说明了市场对后市的运行存在一定的认识分歧,因此每上一个台阶都需要有充分的换手,很难形成单边持续拉高的局面。这也就要求市场需要保持较大的成交量,换手率会较之前明显偏高。近段时间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金额大都在2万亿元的水平上下,应该说是一个不低的水平,在之前的盘整行情中,单日成交金额通常很难持续达到8000亿元以上。也因为成交量比较大,这就需要足够的增量资金进入。
有一种观点认为慢牛行情不需要太大的成交量,实际情况未必如此。虽然历史上当股市出现快速上涨时,也会有大幅度放量的状况,但因为持续的时间不是很长,所以对资金的需求具有脉冲性的特点,总量未必很大。而慢牛行情因为持续时间长,需要有更多的资金源源流入。换言之,慢牛行情是以资金充裕为基础的,好在现在市场上的资金供应还是较为宽松的,这提供了慢牛行情的基础。
综合而言,慢牛行情下,股市在震荡中温和上涨,成交则保持相对活跃。个股会有明显的轮动,但还是具有结构性的特点,不至于演化为全方位的上涨。这样的走势,A股30多年来恐怕还是首次出现,它能否终止沪深股市多年来形成的“牛短熊长”局面,还有待观察,但至少现在有了一个不错的开端。理性的投资者,理当认真地呵护它,让这波慢牛行情走得稳、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