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商务部召开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专题新闻发布会。
当前,老旧社区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普遍存在空间不足、设施老化等问题,城市更新推进过程中如何破解,从而助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围绕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现场提问。
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张雁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需要通过大力实施城市更新,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和功能完善。
“当前破解老旧社区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难题的关键在于城市更新的实施机制,要创新完善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牵引的城市更新体制机制。”张雁说。

配建便民生活圈中最急需的“一老一小”服务设施
谈及具体措施,张雁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首先,做体检,找准问题短板。去年以来,住建部指导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工作,将小区、社区、街区列为体检维度,今年又扩展到部分县级市。
通过社区体检,摸清既有社区特别是老旧社区现状底数,找准各类设施缺口和服务短板,同时广泛听取居民群众的诉求和意见建议,建立问题台账,形成整治清单,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供有力支撑。
其次,编规划,确定解决方案。今年,住建部印发了《城市更新规划编制导则》和工作手册,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纳入规划编制。指导各地科学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在建立完善“专项规划—片区策划—项目实施方案”的规划实施体系中,落实落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要求。
比如在片区策划中,提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内养老、托育、教育、医疗、文化、商业等各类服务设施的数量、面积、分布和服务内容等。在项目实施方案中,进一步明确各类设施项目的更新方式、设计方案、资金测算和运营模式等。
此外,抓项目,打通实施路径。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将零散小区整合成片区统筹推进改造,整合小区内外的存量资源,配建便民生活圈中最急需的“一老一小”服务设施。在完整社区建设项目中,通过补建、购置、置换、租赁、改造等方式,推动补齐养老、托育、停车、充电等设施短板。
同时,结合老旧街区、老旧厂区更新改造,把腾退出的空间资源优先用于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加强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
最后,推经验,完善政策机制。近几年,住建部系统总结提炼各地好经验、好做法,印发了多批次的《城市更新典型案例集》《完整社区建设案例集》《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引导各地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探索建立适应既有社区更新改造的体制机制、方法模式和政策标准。
比如,今年浙江省出台了《城镇社区更新条例》,将行之有效的实践举措上升为法规制度,为各地破解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难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支持幼儿园延伸发展托育服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托育是便民生活圈中的重要业态,广大婴幼儿家庭希望能在家门口实现“托得上”“托得起”“托得好”。
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监察专员杜希学表示,“十四五”是托育服务发展的起步期,在有关部门和地方共同努力、积极推动下,国家卫生健康委不断完善托育服务体系,将扩充方便可及的社区托育作为重点,为婴幼儿提供家门口的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服务。
在完善政策体系方面,实施社区托育税费优惠、用水用电用气用热按居民类价格政策,拓宽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债等多种投资渠道支持社区托育建设,鼓励各地出台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发放托育券等措施。
在健全标准规范方面,制定托育机构的设置标准、管理规范、保育照护、消防安全、营养喂养等标准,支持医疗机构促进托育服务发展,提供卫生保健、膳食营养、疾病防控等儿童健康管理服务。
与此同时,持续优化服务供给,指导各地统筹各方资源,推动将社区托育纳入完整社区建设、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和城市更新行动等。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提供普惠、多元、优质的社区托育服务,鼓励幼儿园办托。
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持续优化便民生活圈,让群众“托得方便”“托得放心”。
首先是加大投资支持力度。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引导作用,支持以城市为单元组网运行的社区普惠托育服务设施,多渠道增加普惠托位供给,支持幼儿园延伸发展托育服务。
其次,加大空间保障力度。指导各地落实场地、税费等优惠措施,落实新建小区与配套托育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结合城市更新加快补充托育服务设施。
最后是加大质量提升力度。深入开展托育服务质量提升行动,促进托育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同时,加强托育服务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托育服务发展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