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9月19日电(记者杨溢仁)今年以来,较之于利率债市场的弱势震荡,科创债ETF因其优异的表现,成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尽管债市连续调整,但信用债ETF总规模在8月依旧实现了增长,目前约3500亿元——其中,科创债ETF贡献了大部分增量。
分析人士认为,伴随科创债ETF的扩容,市场对于科创债成分券的配置需求将强于基准做市成分券,投资者可留意相关投资机遇。
科创债ETF备受青睐
二季度以来,随着权益市场的走强,股债“跷跷板”所带来的影响持续发酵,使得债市呈现出弱势震荡的格局。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18日收盘,银行间利率债市场延续偏弱走势。举例来看,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2年期上行5BP至1.48%;10年期收益率跳升2BP至1.85%。
不过,记者注意到,较之于“跌跌不休”的利率债,信用债市场中却不乏亮点。
2025年9月12日,第二批14只科创债ETF集中发行,多只产品再现“一日售罄”盛况,合计募集规模约400亿元,创年内基金发行市场单日新高。
“第二批科创债ETF的面世延续了首批科创债ETF的发行热潮,机构和个人投资者认购踊跃,多只产品的募集金额接近30亿元上限。”一位保险机构投资人告诉记者,“不仅如此,截至9月11日,首批10只科创债ETF的总规模已超1200亿元,较发行时增长超3倍,其中8只跻身‘百亿俱乐部’。”
不仅如此,“自科创债ETF上市以来,成分券相较非成分科创债的利差压缩幅度达到了10BP左右。”方正固收首席分析师李清荷指出,“第二批科创债发行后,增量配置需求的释放料进一步压缩成分券的利差。”
产品为何如此“吸金”?
科创债ETF缘何如此受捧?
参考首批科创债ETF上市前后的市场变动,可以得出以下经验,一方面,确定性的增量资金流入确实有望为科创债ETF成分券带来结构性的利差压缩机会;另一方面,那些尚未被存量ETF充分覆盖的指数成分券,有望受益于新一轮被动资金配置带来的估值提升。
此前,首批科创债ETF发行成立,被动资金的集中流入是驱动其成分券超额利差在1-2个月内大幅收窄近10BP的主要因素。
再者,科创债ETF作为科技领域债券的唯一指数化工具,其稀缺性不言而喻,这也意味着该产品的长期配置价值和市场影响力有望持续凸显。同时,科创债ETF工具属性灵活,兼顾收益性与流动性,适配稳健型投资者需求。
来自博时基金的研究观点亦指出,债券指数基金具有管理费率低、工具属性强、底层资产透明、交易配置方便等优势。随着利率长期趋势性下降,通过主动管理获取超额收益的空间更加有限,指数基金的费率优势和工具属性会更有吸引力。债券型ETF除拥有指数基金的优点之外,还兼具交易的快捷灵活及场内质押的便利性。
“稀缺性和安全性(科创债ETF成分券均为高评级、流动性较好的个券)是科创债ETF受捧的重要原因。”前述投资人坦言。
不过,也有部分持审慎态度的机构提醒,需理性看待二批次科创债ETF的后续表现。
虽然第二批科创债ETF上市带来的成分券配置需求是显而易见的,但ETF成分券的拥挤度正越来越高——ETF规模快速增长,而指数成分券余额未同步扩容,这将增加管理人的买券难度。
其次,市场也应该看到,一批次科创债ETF获得超额收益,离不开信用债整体利差压降的大行情,同时,一批次增量资金规模较高。而当前,四季度信用利差压降的大环境稍弱,叠加二批次不少机构选择了提前“囤券”,这将削弱增量资金的力度。
“冷思考”不可缺位
“另外,在债市走弱、科创债抢配以及相关政策等助推下,科创债ETF仍会面临几类风险。”中信建投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曾羽称。
首先,是流动性风险。科创债以企业发行的中高评级(主体评级为AAA等级)债券为主,尽管政策鼓励做市,但指数成分券的实际流动性差异显著。当ETF大规模建仓时,可能面临机构“抢券”导致的价格冲击,例如首批科创债ETF建仓前后,部分科创债便呈现出了“短期超买”的特征,机构抢配导致成分券收益率下行,使得利差进一步压缩,后续易出现调整并受利率“超跌反弹”的影响。
其次,是宽信用加速风险。随着稳增长政策的持续出台,宽信用进程不断推进,政府债券的供给充裕。考虑到基建、投资拉动的推进,后续宽信用存在加速的可能,这将使得市场风险偏好升高。鉴于当前流动性局面较近年更为复杂,则信用走宽叠加流动性的加速转向或推动市场转向,造成债券收益率上行,价格下跌。
最后,在“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政策引导下,债市“科技板”后续或面临成分券期限持续拉长、发行主体信用评级下沉的风险。
总而言之,“‘热市场’背后的‘冷思考’也不可缺位。”一位机构交易员向记者表示,“当然,短期内对于科创债ETF,各机构仍可保持相对乐观的态度,把握增量资金入场带来的价格上行窗口与配置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