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裁判一声令下,数架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飞手们迅速投入作业状态——观察环境、安装电池、配制农药、操控手柄、启动喷洒系统……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无人机随即自动生成规整的喷洒航线,机身下方的喷头将农药均匀雾化,精准施洒。
在广东省第二届农事运动会农作物植保员技能大赛暨职业能力提升培训现场,来自全省各地的职业选手、农业技术员齐聚一堂展开角逐。无人机巡田农事活动展示压轴登场,在稻田展示了无人机巡田、物资吊运、撒料等应用场景。9月17日,为期三天的赛事在清远顺利收官。
事实上,农用无人机是我国低空经济发展最早,也是成熟度最高的领域。广东拥有农用无人机制造、运营、服务全产业链条,大疆、极飞等无人机企业全国领先,新职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据悉,本次活动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主办,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清远市农业农村局、韶关市技师学院联合承办。赛事采用“培训+竞赛+展示”的形式举行,以赛促训、以赛促学,既培树高素质植保从业人才,也全方位检验参赛选手“真功夫”,助力无人机成为重要农具,以低空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植保飞手可月入过万
“目前植保无人机飞手已经成了一个新兴职业,尤其是近几年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勤快的飞手一个月能挣一万到两万元。”2020年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农作物植保员赛项决赛亚军李祝宗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作为广东最早一批开启“飞行事业”的农人,他还助力广东代表团夺得该赛第一名,此次前来观摩比赛并分享行业见解。
经过激烈的比拼,来自韶关吴岳和深圳的覃晓获得大赛一等奖,张松杨、李德华、陈以健、沈莲花获得二等奖,李凯、管云、李树贤、詹仰进、张平、王宇臻获得三等奖。广州市、深圳市、韶关市、东莞市、江门市、汕头市获得优秀团体称号。
南方财经记者了解到,参赛学员绝大多数已经是职业的无人机飞手,且随着无人机技术日益成熟,无人机的操作门槛显著降低。
“大约十年前无人机还需要手动操作,会的人很少,现在使用门槛大幅降低。搭配智能巡航模式,无人机可实现全自主作业,自动避障、精准喷洒,作业完成后还能自主返航,其日均作业量可达六七百亩,是传统人工作业的数百倍。”来自清远市阳山县阳禾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参赛选手曾世雄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最快一周就能掌握无人机操作技能,半个月能学会基本农药配比。
不过,持证上岗只是开始,从“小白”到“老手”,飞手们仍需多年的实践积累。
李祝宗表示,植保飞手不仅是操作员,更是“农田医生”:“就像医生既要会开药,也要会打针。一方面,市面上的农用无人机已具备自动避障等智能化功能,但在遇到复杂紧急情况时,还是要考验飞手的判断和技术。另一方面,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不同气候环境下,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治策略千差万别。配药需考虑药剂轮换、剂型适配性、作物敏感期等诸多因素,这些系统知识没有十年以上的田间积累难以真正掌握,这也是区分普通飞手与优秀飞手的关键。”
“活动现场的很多教练员是我们培养的。”大疆农业中国解决方案负责人程忠义介绍,慧飞培训在全国累计培训6000余名教练员、35万名学员,同时成立DGI标准化植保课程,为新手提供“陪飞服务”。
与这一新兴职业共同成长的,是全新的农机服务模式。不少飞防团队推出“上门服务”“订单农业”等创新方式,农户可通过类似“点外卖”的方式预约植保服务,甚至将耕地全程托管给专业团队,从播种到收割全部由服务公司负责。
曾世雄:“无人机植保仍然在推广阶段,不少农户对农机的认知还存在偏差,比如认为无人机飞行高度高、作业面积大,喷药效果不如传统人工用的背带式喷雾器打药更细致,从更大的意义上讲,飞手也肩负着‘新农具’推广的责任。”
低空经济前景广阔,现代农业大有可为。省农业农村厅将进一步完善农业无人机手等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工匠的培训、认证、职称评价体系,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应用型乡村人才队伍,持续致力于农业科技、乡村人才赋能低空经济发展,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广东无人机全国领飞
2010年,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上,第一代农用无人机模型机亮相。随后,大疆、极飞等企业的加入让农用无人机的产业化进程加速。发展至今,农用无人机不再是展台上的稀有物,而是现代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新农具”。
事实上,农用无人机是我国低空经济发展最早,也是成熟度最高的领域。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2024年4月发布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和云系统数据统计报告(2023年)》,无人机云交换系统运行有效数据为29.67亿条,换算成飞行时间为412.05万小时。其中,农用无人机运行量最大,占总运行量的98.27%。
目前,广东拥有农用无人机制造、运营、服务全产业链条,大疆、极飞等无人机企业全国领先。
大疆农业中国解决方案负责人程忠义告诉南方财经记者:“农业作业场景复杂,对农机提出更高要求,近几年无人机技术发展很快。这次带来的大疆农业T70P、T100等机型相较之前具有明显优势。如T100机型标配激光雷达,地形及障碍物识别能力显著提升、配备调运功能。此外去年年底首次推出的迷雾系统,能将雾滴最细控制到10微米,作业精准度有很大提升。”

本次大赛裁判专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周志艳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广东在农业机械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当下,广东低空经济规模超千亿元,汇聚超过1.5万家相关企业,是低空经济发展省域排头兵。消费级无人机、工业无人机分别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全国市场的54%。此外,广东还在农机服务模式上不断创新,“同行共治”和“全程托管服务”等模式表现突出。
“如今,无人机不仅能飞,还能‘看’和‘算’。”赛事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人工智能正在深度融入农业生产。AI系统能根据实时监测的病虫害情况自动生成精准施药处方,无人机能够自主规划作业航线并动态优化喷洒方案,未来农业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技术将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为给行业创新实践提供明确方向,此次活动还首次发布了农业人工智能十大应用场景,聚焦农业生产全链条关键环节,涵盖现代化海洋牧场、田间作物管理、畜禽养殖以及果菜茶精准智慧管控等多领域多场景。

“为进一步发挥广东在科技、制造和农业农村场景应用方面的优势,推动AI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将面向全行业举办农业人工智能开发与应用邀请赛。”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刘棕会介绍,该赛事旨在鼓励人工智能科研机构、企业和各有关生产主体,在 AI 农业算法模型、智能装备、应用场景等方面创新创业,入围的机构与企业将获得算力支持、应用场景搭建和成长孵化等全链条服务,加快打造面向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服组织的“AI助手”。
闭幕式上,刘棕会对全省当代“新农人”提出四个希望:希望助力实现“稻下乘凉”丰收梦,借助先进装备、技术为粮食安全生产贡献植保力量;希望助力实现“农业展翅”飞翔梦,让“低空经济+农业科技”的双轮引擎驱动,推动产业发展、提升服务质量;希望助力实现“AI赋能”智农梦,深化AI赋能现代农业,让AI真正成为农民的新农具,通过“数据驱动”彻底改变传统生产模式,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希望助力实现“技艺卓越”农匠梦,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以“农匠”精气神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