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美联储重启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4.00%~4.25%。这是今年美联储首次采取降息措施。美联储本次降息的核心依据在于美国经济数据整体呈现疲弱态势、通胀压力有所缓解,而就业市场动能的减弱,更是进一步强化了前期市场的降息预期,使得本次利率调整完全在市场预料之内。
9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前后,金融市场出现了“买预期、卖事实”的现象。在美联储9月议息会议正式宣布降息之前,市场对降息的预期极为强烈,并普遍将降息视为重大利多消息。但随着降息的正式落地,市场情绪迅速转向。美国三大股指冲高回落,呈现出典型的“利多出尽”特征。美元指数呈现V形走势,背后的核心原因在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谨慎偏“鸽”的表态,这让市场清醒认识到,美联储并未传递出“大幅宽松”的明确信号,后续政策仍将保持谨慎。对当前市场而言,接下来更核心的问题是:在美国就业市场持续低迷、通胀黏性未完全消退,且白宫不断施加政策压力的背景下,美联储接下来如何把控降息节奏和降息幅度?
笔者认为,美联储后续降息的节奏将主要取决于三个相互关联的议题:首先,今年夏季以来美国劳动力市场走弱的实际严重程度;其次,政策制定者会如何把握利率回调至中性水平的速度;最后,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中性利率”本身应如何合理锚定。
基于现有信息,笔者预计,美联储在年内实施大幅连续降息的条件尚不成熟,此类较为激进的宽松政策更可能在2026年落地。
年内连续大幅降息条件尚不成熟
从经济层面来看,与此前的决议相比,9月增加了对“就业市场下行风险”的表述,并将此前“劳动力市场坚挺”的判断调整为“就业增长放缓,失业率抬升”。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也明确表达了对就业市场风险的高度关注。由此可见,劳动力市场的恶化确实是推动本次降息的重要推手。然而,笔者认为,当前美国就业市场虽呈现放缓,但并未失速。
美联储虽重启降息进程,但在此轮降息周期中,其行动落后于欧洲央行。与此同时,在本次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中,美联储表达了“通胀加强”的观点。尽管对2025年PCE物价指数的预测与6月持平,但对明后两年的通胀预期均有所上调。因此,通胀压力仍是制约美联储降息的核心因素,叠加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存在,进一步强化了笔者关于“年内连续大幅降息条件尚不成熟”的判断。
具体来看,美联储始终将稳定长期通胀预期视为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尽管美国8月CPI数据显示整体通胀可控,但内部结构仍存压力,四季度通胀“翘尾”风险未完全消除。若此时过早大幅降息,或引发通胀预期反弹等连锁反应,与美联储的长期目标相悖。另外,美国经济虽未陷入衰退,但房地产市场已出现降温迹象:需求端持续疲软,成屋销售始终处于低位,新屋销售同比增速也持续放缓。作为美国经济的关键板块,房地产走势直接影响货币政策制定。美联储需谨慎评估长端利率上行对房地产市场的潜在压力,防范局部风险向整体经济蔓延,这进一步限制了大幅宽松的空间。
独立性博弈构成潜在变量
从政治维度看,当前政治层面的不确定性虽对降息节奏构成潜在影响,但短期难以扭转“渐进调整”的政策主线。若美联储独立性受到明显干扰,可能导致降息次数更多、幅度更大。
自“特朗普2.0时代”开启后,美联储的独立性持续面临质疑,根源在于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公开呼吁降息,试图直接干预货币政策导向。不过,美联储制度设计仍具备一定抗干扰能力。从内部决策机制看,解雇库克、任命米兰为理事等事件虽加剧了内部分歧,但尚未彻底扭转美联储的政策立场。
9月点阵图的细节,揭示了美联储内部决策的复杂性和微妙性。整体票型有所下移,这一变化与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会议上“谨慎宽松”的论调相契合,但“鹰鸽阵营”的分歧仍较明显,分布的离散度更高。其中,有一票格外引人注目,其支持年内降息150个基点。结合本次议息会议前的相关信息以及会议中米兰对“降息50个基点”的支持态度,笔者有理由推测,这一票大概率来自米兰。当然,此类极端点位对实际货币政策决策并无实质参考意义。毕竟,一个受政治过度干预的央行,既难以赢得市场长期信任,也无法有效履行维护金融稳定、调控宏观经济的核心职责,这是美联储制度设计与市场共识共同规避的方向。
往后看,美联储如何在维护独立性的前提下,平衡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并制定出既符合经济基本面又顺应市场预期的货币政策,将成为其下一阶段的核心挑战。对市场而言,围绕美联储货币政策方向的预期博弈游戏或刚刚开始,当前若过度押注宽松政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面临潜在风险。(作者单位:南华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