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多样化、数字金融普及化、诈骗手段高科技化……随着金融环境日趋复杂,群众的金融决策难问题愈加凸显。近年来,宁夏金融监管局探索“金融+”教育宣传跨界模式,融合文旅资源、联动基层部门、紧扣地域特色,持续增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的穿透力,真正让群众对金融教育可感可及。
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
“金融消保”真人秀表演,“文旅+消保”沉浸式体验金融知识游园会,大学生权益保护金融知识争霸赛……日前,2025年宁夏金融教育宣传周活动正式启动。
“通过整合银行、保险、证券等多方资源,引导广大群众参与沉浸式学习、互动性强的活动,可有效普及金融知识,切实提升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能力。”宁夏金融监管局消保处处长于小勇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通过不断推动金融知识普及从“说教式”向“体验式”、从“单一性”向“综合性”的转变,真正让金融教育接地气、聚人气、润民心。
记者在此次宣传周集中宣教活动现场看到,宁夏辖区内53家银行保险机构都设置了各具特色的宣教区域,颇有趣味性的形式和沉浸式的体验,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观看、参与体验。
“我们专门打造了打击金融黑灰产专区,将金融知识与非遗文化相结合,通过非遗传承人做糖画、捏泥人的方式提醒老百姓一定要警惕非法中介。同时,我们还设置了‘黑产一镖清’‘急救知识学学看’等活动,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让群众在学习金融知识的同时,掌握实用的急救本领。”平安人寿宁夏分公司副总经理朱建华对上证报记者说。
以宁夏特色热门景区为依托,将金融教育宣传嵌入热门文旅路线,打造“金融+文旅”的特色宣教IP,成为宁夏探索金融宣教跨界融合的新模式。世界文化遗产西夏陵景区内的金融知识创意打卡,银川漫葡小镇沿景区主干道依次排开“金融消保知识长廊”……金融知识宣教与文化旅游的结合,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开启了一场金融知识的普及之旅。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近期,宁夏多家金融机构联合市、区(县)公安机关,深入40多个社区开展“风险提示送上门”系列联动宣教活动。在向居民普及金融诈骗识别、理财产品风险、投诉维权途径等知识的同时,重点针对老年群体、新市民等易受骗人群,揭露常见金融诈骗套路,助力降低社区金融诈骗发案率。
“宣教活动并非简单‘复制、粘贴’,而是针对每个社区的人群结构差异,定制‘一社区一方案’的宣教内容。”于小勇说,开展“风险提示送上门”等一系列特色活动和为民实事,就是为了推动金融宣教再往前端走一些、离消费者更近一些,目的不仅仅是让群众“知道”,更是让他们“会做”,真正提升金融基本素养的能力培养,在体验中掌握实用的金融技能。
健全多部门协作的横向协调机制及建立上下贯通的纵向联动机制,是宁夏构建“大消保”格局的“内核”。在省级层面,宁夏金融监管局通过联动自治区地方金融管理局、自治区信访局、中国人民银行宁夏回族自治区分行、宁夏证监局,建立宁夏金融消费者(投资者)权益保护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并邀请司法、市监、网信等职能部门参加。在市县层面,各金融监管分局、支局建立辖区金融消保协调机制,协同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抓实监管合作、执法协作、信息共享、通报会商等工作机制,凝聚央地合力,发挥协作效能。
“不仅如此,宁夏金融监管局还按照‘交流互促+内培外学+一线锻炼’的消保队伍培养模式,开展消保专题培训、接诉接访辅导、金融教育督导、疑难分享交流等活动,持续提升县域支局消保履职能力。充分发挥支局在属地投诉处理、纠纷化解、风险预警、公众教育等方面的贴身优势和‘前哨’作用,有序推动金融消保工作下沉,构建起‘省局—分局—支局’三级贯通联动的金融消保工作机制。”宁夏金融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刘晓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