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港交所9月15日披露,江苏中润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润光能)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书,中信建投国际和中信证券为联席保荐人。该公司曾于2025年3月13日递表港交所。
中润光能成立于2011年,招股书显示,中润光能是全球光伏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主营业务为N型及P型光伏电池片的生产与销售。在持续专注于光伏电池片行业的同时,公司已垂直扩张到光伏组件行业以制造及销售光伏组件。于往绩记录期间,公司的业务遍及超过32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000余家客户。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光伏电池对外出货量计,2024年度,公司在全球光伏电池制造商中排名第二,市场占有率14.6%。根据同一资料来源,公司在全球光伏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中的市场占有率为18.3%。
股权方面,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龙大强、孟丽叶夫妇,合计持股50.64%。中润光能曾于2023年5月申报A股上市并通过审核,但最终选择撤回并转赴港股。
去年毛利率净利率转负
财务数据显示,公司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25.17亿元、208.38亿元和113.2亿元,同期毛利分别为14.72亿元、28.42亿元和-11.4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8.34亿元、16.81亿元和-13.63亿元。毛利率和净利率在2024年转负,分别为-10.1%和-12.1%。
2025年上半年,公司业绩显著回升,实现营收74.65亿元,同比增长26.5%;毛利14.2亿元,毛利率恢复至19%;净利润12亿元,同比实现扭亏为盈。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3.22亿元。
2022年、2023年、2024年以及截至2024年及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光伏电池片销量分别为13.2GW、34.9GW、34.5GW、18.3GW及19.4GW。于2022年、2023年、2024年以及截至2024年及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光伏电池片业务产生的收入分别约为115.78亿元、189.67亿元、91.79亿元、47.99亿元及63.11亿元人民币,占同年╱期总收入的92.5%、91.0%、81.1%、81.3%及84.6%。
产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
除中国内地外,公司的产品远销美国、欧洲、中东、东南亚及南亚地区。公司于中国内地和东南亚设有生产基地,且目前正扩大公司的全球布局,包括于海外设立新的生产基地。公司境内生产基地的目标客户主要来自中国内地及印度,而海外生产基地的目标客户主要来自海外市场。自东南亚光伏电池片及组件生产基地成立以来,已成为公司业务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于往绩记录期间,公司东南亚光伏电池片及组件生产基地生产的光伏电池片主要销往越南、美国、泰国及新加坡等毛利率较国内市场相对高的市场。于2023年、2024年及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东南亚光伏电池片及组件生产基地的光伏电池片产量分别为0.8GW、4.5GW及7.0GW,占同期公司光伏电池片总产量的2.0%、12.3%及35.7%。
目前,中润光能在德国法兰克福、美国加州和中国上海设有运营服务中心,并在荷兰鹿特丹、美国洛杉矶和芝加哥布局海外物流枢纽。弗若斯特沙利文指出,在全球电力需求持续增长及能源清洁化转型推动下,预计到2029年,全球累计装机容量将达14996.3GW,2024至2029年复合年增长率为8.3%。
对大客户存在依赖,同时存在大量债务
招股书反映,该公司对大客户存在较大程度的依赖。于2022年、2023年、2024年及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该公司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分别占公司总收入的49.8%、52.9%、37.2%及59.2%。于2022年、2023年、2024年及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该公司来自最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21.2%、20.0%、14.3%及17.9%。失去任何主要客户或未能找到新客户可能会导致公司的收入波动或下降。
招股书同时反映,公司聘用多家供应商采购原材料(如硅片、银浆、封装膜及光伏玻璃)。于2022年、2023年、2024年及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五大供应商合共分别占其采购总额的64.5%、48.2%、29.8%及29.3%。于2022年、2023年、2024年及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最大供应商分别占其采购总额的18.6%、13.5%、8.2%及8.0%。如果公司的任何供应商未能及时提供符合质量、数量和成本要求的材料,可能会削弱公司制造产品的能力、增加成本及阻碍公司遵守协议。
截至2022年、2023年、2024年12月31日以及2025年6月30日,该公司分别录得流动负债净额人民币3.07亿元、人民币27.58亿元、人民币27.74亿元及人民币15.40亿元。流动负债净额可能使公司面临若干流动资金风险并限制其经营灵活性,及对扩展业务的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该公司有大量债务,并可能在未来产生额外债务及增加的债务成本,这可能对公司的业务、经营业绩及流动资金产生重大不利影响。截至2025年6月30日,我们的应付票据为人民币12.74亿元、贸易应付款项为人民币24.96亿元及购买物业、厂房及设备的应付款项为人民币23.56亿元,且我们的流动银行及其他借款以及非流动银行及其他借款分别为人民币19.18亿元及人民币27.4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