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国家数据局举办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新闻发布会(第二场)。
国家数据局新闻发言人、政策和规划司副司长栾婕介绍了试验区建设的重点和取得的初步进展。她表示,海南发挥国家育种基地战略优势,打造种业科研数据“一张网”,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化育种创新体系,擦亮了“南繁硅谷”名片。
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海南如何实现数据赋能农业发展?
海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黄鹏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上述问题时表示,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农业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二成左右。海南的南繁基地具有冬季温光资源丰富、农作物生长周期短等优势,可使品种选育周期缩短1/3至1/2。
海南着力建设种业科研可信数据空间
黄鹏就数据如何赋能农业发展作了具体介绍。她表示,可以概括成“三个一”。
第一个“一”是在加强数据汇聚方面着力打造“种业数据一张网”。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国家南繁生物育种服务平台,汇聚种质资源信息、育种试验数据、表型信息数据等育种科研数据资源,对种业科研数据进行目录编制、统一格式、分类治理。
同时,探索构建全国种业科研数据交易体系,已服务9个院士创新平台、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多个种业企业主体,推动种业科研数据价值释放,为种业数据高效使用和流通交易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二个“一”是在推动数据流通方面着力建设“一个种业科研可信数据空间”。以种业数据产业联盟为纽带,构建种业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底座,提升种业数据可信管控、资源交互、价值共创、跨境协作、安全保障等流通能力,通过基因型数据、表型数据、测序数据、环境数据、文献数据等种业数据资源的融合利用,打造数据共享、知识服务、跨境协作等数据流通应用场景,促进科研数据流通与产业价值共创。
第三个“一”是在拓展数据应用方面着力建设“一个种业大模型”。发布专为水稻生物育种打造的大模型“丰登·水稻”,整合全球超过140万篇中英文文献(覆盖该领域公开发表成果98%以上),生成了1975对问答样本的水稻知识问答数据集,包含253道专业问题的高质量人工评测数据集,以及包含40万节点/157万条边的水稻多组学知识图谱,为智能决策育种体系奠定基础。
黄鹏说,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充分发挥海南的温度、深度、纬度、绿色,也就是“三度一色”的优势,紧紧围绕“向种图强”“向海图强”“向天图强”“向绿图强”“向数图强”,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
河南积极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
今年以来,河南省印发相关文件,提出到2027年全省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基本建成等目标,对数据工作非常重视。河南省数据局成立以来,在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中已经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什么突出成效?
对此,河南省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华卿表示,当地一直坚持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主线,深度融入服务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
首先是强化算力支撑,激发市场主体用数活力。“我们积极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上线省算力调度服务平台,接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试验验证平台,推动算力资源高效供需匹配。”
郑庆哈(河南郑州、甘肃庆阳、新疆哈密)算力网试验场入选首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应用优秀案例,其先导项目——郑高新全域算力网一期,通过打通“三异(异域、异构、异属)”算力实现“四入(入园、入企、入校、入户)”服务,使平台用户不再受限于单一供应商的定价策略,平均算力使用成本下降约30%,全网算力资源利用率从40%提升至75%。
其次,培育经营主体,壮大数据产业发展能级。一方面,建立了省数据企业培育库,开展数据企业征集认定工作,首批认定的179家数据企业均纳入培育序列,依规享受有关财政奖补、金融服务、税收优惠等政策。
另一方面,积极推动郑州数据交易中心健全数据交易规则、丰富交易数据产品,加强与其他数据交易机构的互认互通。目前,郑州数据交易中心已搭建覆盖数据登记、交易、评估、合规监管的综合平台,累计推出超1600项数据产品。
此外,深入实施“数据要素×”行动,打造数据要素典型应用场景。为挖掘可推广、可复制的数据要素融合复用典型案例,当地举办了两届“数据要素×”大赛河南分赛、两届“数据要素×”生态大会,在交通运输、工业制造、现代农业等行业领域提供了企业“治数、供数、用数”典型案例示范指引,以数据助力行业提质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