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18 02:15:00 股吧网页版
预制菜的尽头是人类饲料工业?| 专访
来源:界面新闻

  一次罗永浩在西贝莜面村糟糕的用餐体验,让围绕着预制菜的论战在网上持续了数日。顾客在意打着新鲜现炒旗号而贩卖预制菜的营销宣传手段,得知儿童餐原料西兰花的冷冻保质期竟能达到24个月,让不少人惊觉自己原来早就身处科幻世界。业内人士则辩驳有关“预制菜”的定义,声称维系企业规模的过程中,食品工业化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

  尽管西贝已经发布了致歉声明,罗永浩也表示不再追究责任,但这场预制菜风波的反响还是折射出大众不满于既有饮食体系已久的现状,许多人参与讨论之中,推动了国家卫健委《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的拟定进程。

  在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学者潘隆斐看来,这算得上是一次公众科学的行动。他长期关注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在著作《白色巨塔的裂缝:医学的现代性批判与公众科学的重构》中他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公众科学在发达工业国先行发起,提倡公众有权利了解知识生产的过程、监督职业科学工作者,同时得到参与公共政策、表达普通人诉求的合理性。其哲学基础源于对科学知识客观性与科学工作者价值中立的怀疑,而在当下,包括食品安全在内的任何领域都有被资本裹挟而罔顾公众利益的可能。

  就此次预制菜事件,潘隆斐接受了界面文化的专访,他说,食品工业化技术越是进步,就越需要重视它的适度性,注意其不由资本意志完全操控。吃饭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物质性问题,而永远是与人和人性相关的文化,餐饮行业不应被科学主义话语占据,忽视道德的需要。

  《白色巨塔的裂缝:医学的现代性批判与公众科学的重构》

  潘隆斐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鼓楼新悦 2025-8

  01 整个餐饮过程都在被资本高度工业化

  界面文化:这次事件有个很大的分歧,行业内跟公众对于预制菜的定义是不太一样的。当前食品工业已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潘隆斐:人类的预制食品很多,比如说我们平时喝的茶叶,但是我们玩这种定义游戏没有太大意义。去年官方曾经对预制菜进行了范围划分,但没有给出一个明确定义,这样就给预制菜的解释留出很大空间。商家觉得只要不是完全料包的形式走到餐桌上,就不是预制菜。但实际上整个餐饮已经大工业化,大量东西都是预制的,这个是无可辩驳的。

  我们现在把它叫作预制菜也好,或者叫作大工业化的食品也好,在美国历史上曾经也同样造成过比较大的争论。二战的时候需要后勤物资,美国国内开发出了预制菜大工业,我们熟悉的好多大型食品公司,例如雀巢、M&M豆,当时都是为美军服务的。但是仗打完了,这些餐饮工业面临着一个新境况,就是战后美军不再有那么多的订单,如何能够维持工厂运转,继续赚钱,他们就开启了军需物资的社会化生产,工业化食品广泛地取代厨房cooking和主妇的料理工作,走进了千家万户。

  界面文化:你提到美国预制菜的争议,当时讨论围绕着哪些方面展开?

  潘隆斐:一开始他们宣传的主要是方便、快捷、高效、卫生这些角度,虽然也确实如此,但这种食品以前被当作军用,需要迅速给士兵提供热量,味道上让人上瘾,往往是重油重盐。预制食品工业规模大起来之后,食品变得便宜又易得,如果人长期食用的话,就会很容易出现三高问题和肥胖。肥胖席卷美国之后,造成了整个美国饮食的分层,餐饮变成了一种阶级分层的象征。

  食品工业太庞大了,庞大到大部分人选择性很少,如果你想吃得比较好,符合自己的预期,成本就会极高。经济条件比较好的阶层强调所谓的有机食品和新鲜,但这种生活模式变成了奢侈品,而像现在的美国副总统J.D.万斯,他回忆他生在白人的比较穷困的社区,人们不得不吃的是很便宜的预制食品,无论热量还是甜度都很高。很多人很年轻的时候牙就蛀掉了,而且都很胖。这种按金钱分配食品质量新鲜程度的模式看起来公平,但其实对普通人非常不公平。

  《乡下人的悲歌》

  [美] J.D.万斯著刘晓同庄逸抒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时代华语国际 2017-4

  除了饮食带来高度的健康不平等之外,现代社会60年代美国的女性主义浪潮,很大程度上和整个饮食结构以及食品工业的变革有直接的关系。企业当时宣称能用这种方便的食品供应方式来把妇女从厨房里解放出来。妇女时间更多了,能参与到各项劳动当中,但一时之间也让劳动力市场上的人一下子变多了,这就使得美国过去长期以来一个人工作供养一家人的生活状态变了,整体的物价结构和工资结构变得只有双职工才能正常地完成家庭人口的发展和再生产。人们进一步被工作逻辑殖民,反而生活质量更降低了。

  界面文化:大食品工业在国内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潘隆斐:我们国家是非常鼓励生产力发展的,只要是先进的工业化,在我们历史经验上都是鼓励的,只不过这次在社会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这些年北京的大医院里经常会接触很多年轻人,由于长期饮食问题造成了身体健康危机的情况其实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关心饮食的健康和美味,把更多关注投注到工作上,也就牺牲了一定对于食品的要求。不知不觉之间预制菜就都发展起来,人们吃饭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少,点个外卖吃就20分钟,吃的也许还是有大量添加剂的料包。

  界面文化:现在的美食搜索和推荐系统也很难让人重拾选择的主动性。

  潘隆斐:我们所说的预制菜已经是吃饭过程中最后置的一环了,但其实整个餐饮过程也都在被资本高度工业化。选择什么餐饮现在离不开大平台,里面刷单也好,推荐机制也好,都跟利益有所绑定,过去口碑店的形式已经渐渐没有了,你很难在这里找到你真正预期当中的饭店。

  这实际上并不是一件好事,而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宣传的只是好的一面,我们节省时间了,我们高效了,但带来的负面效应很少有人提出。这次是一个很好的公众情绪发泄的出口,说明年轻人肯定感受得到这种形式是不好的,反应才这么剧烈。

  02 满足资本增值还是顾客需求?

  界面文化:看到有些人说他们能接受预制菜,但他们不能接受你是预制菜,但价格还是这么高。

  潘隆斐:花比较便宜的价钱,短期内满足一下热量补充,这个时候吃预制食品大部分人都是能接受的。但是人们也有关于食用新鲜食品和高质量食材的需求。从老百姓的角度看,他们不希望自己餐桌上的食品全部都变成工业化的预制食品。但并不是说人们拒斥的就是所有工业化,他们拒斥的是资本主导的,符合资本利益的,但不一定让老百姓能够享受到更新鲜美食的工业化。

  资本比较喜欢的工业化,当然是品类单一,生产容易,利润相对来说比较大,保质期相对来说比较长。但我们喜欢的是通过工业化的方式来满足不同的个性化需求,而且依然比较新鲜,这是两种对于工业化路径的认识。

  现在比较可怕的是资本的意志在食品工业化的过程当中,更多只是把自己的利益包装成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样子,本质上是千篇一律的。

  界面文化:现在很多食品工业都会往新鲜现炒、自然乡野的方向做宣传,也是一种营销逻辑的包装,但这会不会让顾客更加反感预制菜?

  潘隆斐:新鲜美味、反工业,这样的食品往往才是符合期待和人性的。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吃饭做饭体验锅气烟火气是生活乐趣的一部分。未来的食品工业发展,如果走向满足更多人个性化的需求,就要求它适度的工业化,而不是极致的工业化。全世界食品极致工业化的状态就那么几种,比如快餐店还有其他被称作垃圾食品的东西,就是极致工业化的结果,发展到最后是饲料化,是人类饲料工业,这不是什么先进的理念,而是对普通人尊严的一种强烈剥夺。

  美国过去农业发展得很好,在没有食品大规模预制化的时候也能吃得很好。但食品一旦工业化,资本也在规训你,在有限的预算范围内只剩下这样一种无趣和不健康的饮食方式供你选择。

  界面文化:人们都很惊讶西兰花的保质期能有24个月。

  罗永浩发文(图源:微博)

  潘隆斐:说明现在工业的锁鲜冷冻科技已经很好,但关键是怎么把科技用到让更多的人吃上更新鲜的食品上。把一个品牌做得巨大,群众到底有没有受益,我觉得这件事值得探讨。1000家店都是一个资本巨头控制,和1000家店有200个商家控制,状态是不太一样的。

  03 餐饮不止科学和物质,还关乎道德与文化

  界面文化:餐饮行业内有人觉得预制菜本来只是一个关乎技术的中立词汇,但现在被赋予了特别多的情感色彩,你怎么看这样的说法?预制菜的价值判断反映了什么?有没有被过度道德化的倾向?

  潘隆斐:现在有一批人站在餐饮效率和食品卫生,或者非常科学主义的视角来探讨预制菜。但餐饮从来不是单一的填饱肚子的科学性和物质性的问题,在人类社会之中,餐饮从来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在任何时代都容易符号化。比如你有很重要的客人,你就去高档饭店;你自己吃,就去肯德基麦当劳吃一个简单的汉堡,自然会产生这样的分歧。而在中国民以食为天,中国人比西方人对于吃饭这个事儿更重视,我们很多事不是在会议室里而是在餐桌上谈成的,餐厅是一个特殊的文化场域。

  很多自认为他们懂科学的人觉得大众不喜欢预制菜是不懂科学,但很多不喜欢预制菜的人也明白预制菜能提高效率,在生产过程中比较卫生。但预制菜确实口感没有现炒的好吃,人们的直觉并非就是错的。

  界面文化:看起来人们还是很崇尚科学话语的权威性的,这其中有没有什么危险?

  潘隆斐:预制菜里有一定剂量合法的食品工业添加剂,我们现在说对身体没有太大的伤害,但从医学史的经验来看,好多与人体健康相关摄入品制定的安全标准,虽然号称是通过了各种各样的科学研究,其实都不太客观。

  食品安全研究(图源:unsplash)

  比如说美国在出现大规模肥胖之后,当时的人们探讨出来说主要是吃肉吃的,现在我们知道蛋白质并不是肥胖的主因,而是喝糖水。但为什么几十年间人们不认为喝可口可乐是有问题的,就是因为当时资助肥胖研究的主力是可口可乐。香烟也是一样的道理,香烟开始被广泛宣传与肺部疾病的相关性是在90年代之后,在那之前美国关于香烟问题的权威医学研究都说没有直接证据,是在当时香烟是个很重要的税源,后来香烟的税源地位降低了,医学界才开始改变定义标准。

  各式各样的食品添加剂,如果放到一定的低剂量进行人体实验,短期之内都观察不出来有什么问题的。但是科技狠活多了之后,总有你想不到的问题会发生,而这个时候你是无法追溯到日积月累的餐饮的。

  界面文化:你曾经指出,公众科学的思想困境在于只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却认为新自由主义渗透到科学研究中具有必然性。如果这次网络讨论预制菜规范算得上是一次公众科学的行动,那么这次讨论是否有超越这个困境?

  潘隆斐:政府有时会非常依赖专家决策和治理,专家不止和普通人的专业知识不平等,他们和官僚的专业知识也不平等,我们又是一个高度尊重科学和专家的社会,如果专家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意识来,方向就会有被带偏的可能,因为不是所有的专家都是道德性的。现在除了食品工业化,社会其他领域的很多产业都能工业化,产学研相结合,专家的专利能直接在市场上赚钱,甚至酝酿上市企业。他们在进行政策呼吁的时候,就容易往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向去设计,这个需要警惕。

  对于专家进行道德监督是困难的,因此需要公众科学。公众需要掌握科学知识,并且构建自身的话语叙事,才能形成力量。现在很多人都在讲科学,但欠缺自我角度的叙事能力,谈到食品就是效率、工业化,必然牺牲口味,这实际上是大资本的叙事,并不是消费者的自我叙事。没人规定工业化只有一种方向,食品工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让我们吃得更好,而不是吃得更简单,这样只是更满足少数巨头的规模效应。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