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萌
近日,商务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9月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表示,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放开”,统筹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优化服务供给,激发服务消费新增量。《政策措施》共提出五方面19项任务举措。
据盛秋平介绍,在文件制定过程中,以推动扩大服务消费为主要目标,着力解决制约服务消费发展的堵点卡点问题,提出了一些让经营主体有真切获得感的增量政策,主要有三方面特点,体现为“三个坚持”:
首先,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相结合。《政策措施》提出“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精品赛事、职业联赛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竞赛表演品牌”,提出“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覆盖面”,还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举措,托起居民“家门口”的幸福,这些举措既满足了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提高生活品质,又能推动释放消费潜力。
其次,坚持优化供给和激发需求相结合。《政策措施》坚持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协同发力,以扩大优质供给为切入点,提出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建设,推动创新和丰富服务消费场景,增加优质文旅、体育等消费资源供给,支持提升文化娱乐、体育、家政、养老、托育等服务供给水平。在需求侧也提出支持措施,要求加强消费信贷支持、举办促消费活动,增加服务消费时间等,增强消费意愿和能力。
最后,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放开相结合。《政策措施》一方面围绕对外开放做“加法”,提出“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支持将更多服务消费领域纳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提出“持续优化外国人来华签证政策和通讯、住宿、支付等便利化措施,培育面向国际的医疗、会展等市场”等措施;另一方面,又针对对内放开做“减法”,提出“放宽中高端医疗、休闲度假等领域市场限制,减少限制性措施,吸引更多外商投资、民营资本进入”。通过对外开放、对内放开,吸引更多优质服务消费资源进入,解决供给侧优质服务短缺问题,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提高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
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负责人杨虹表示,去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决策部署,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有效带动扩大服务消费供给,支持更好满足居民服务消费需求。一是设立两个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一个是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另一个是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二是指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消费领域信贷投放;三是充分发挥政策合力;四是拓宽金融机构融资渠道,增强消费领域资金供给能力。
“下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与商务、发改、文旅、财政等部门一道,抓好已出台的各项政策落实,切实将政策实惠传导至服务消费领域经营主体和消费者,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杨虹表示。
在丰富高品质服务供给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司长吴越涛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重点从三方面促进服务供给提质扩容。
一是推动企业向“新”,激发创新动能。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在服务消费等领域加快应用,赋能大中小各类服务企业。深化线上线下、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融合,鼓励企业打造消费新场景、拓展消费新体验、挖掘消费新需求。
二是推动行业向“优”,提升服务水平。依托职业院校和龙头企业支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增加高技能服务人才供给。在托育、养老、家政、旅游等重点领域实施“信用+”工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让消费者更放心。
三是推动市场向“活”,营造良好环境。扎实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清理整治市场准入壁垒,为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营造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发挥好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问题解决机制作用,持续深入听取民营企业意见建议,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困难问题、实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