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罗永浩“吐槽”引发的“西贝预制菜风波”日前告一段落,西贝餐饮在舆论压力下诚恳认错并推出九项整改承诺。致歉信中“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的表述,也暗示了这家连锁餐饮巨头在信任危机后的战略转向。
一场看似是企业与消费者的意见之争,实则暴露了餐饮业在快速发展中被忽视的重要命题:当“预制”成为行业常态,“诚信”才是连接企业与消费者不可或缺的桥梁。公众要的不是“无预制菜”的绝对化承诺,而是“明白消费”的知情权;企业要的也不该是“用而不宣”的短期收益,而是“诚信为本”的长期信任。
“用而不宣”撕开行业诚信缺口
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直言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点燃了这场争议的导火索。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起初反应强硬,声称“100%不是预制菜”,其员工将中央厨房预制定义为“工序前置”。尽管西贝使用的“中央厨房预处理”符合《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的通知》中“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畴”的定义,但许多消费者却有种“被欺骗”的感觉——他们并非反对预制菜本身,而是反对企业用“现制”话术掩盖真实加工方式的信息不对称。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直言,西贝等大型连锁餐饮企业通过所谓的“中央厨房”的模式,为其各个门店提供需要适当现场加工后再提供给消费者的半成品,应当在其门店或官网上对自己的餐饮加工、服务方式和流程进行清晰的公示,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
“当前面临的信任危机和企业应对舆情的方式,本质上都指向诚信问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巫景飞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预制菜本是食品工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当前争议的焦点并非“预制”本身,而在于规范执行与健康标准是否到位。行业应建立完善的规范与标准体系,企业更应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实现全链条透明化和可追溯。
“大家想要知情权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内蒙古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会长郎立兴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是缓解矛盾的关键。“当前消费者的不满主要源于对加工过程的不了解,企业应理性沟通而非对抗。”郎立兴认为,西贝此前“硬刚”消费者的态度,恰恰反映出其对行业现状认知不足。
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在预制菜消费中享有清晰的法定权利,其中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第九条明确,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
事实上,预制菜的“用而不宣”问题此前已引发多方关注。2025年4月开始施行的《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规定,在产品名称上标示“预制菜”或“预制菜肴”,并要求预制菜产品名称中提及的某种原料或成分应标示该种原料或成分的投料量或其在成品中的含量;同月,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在答复市政协提案时明确表示,在部分餐饮企业中先行试点,适时再在全市推广预制菜的明示工作;5月,湖南省市场监管局表示,将进一步研究合理管用的使用预制菜告知方式,通过引导餐饮行业协会行业自律、试点推广等举措,加大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力度……
值得欣慰的是,尽管当前预制菜行业标准尚未完善,但已有部分企业主动推进信息透明化。记者注意到,一些连锁餐饮品牌在店内设置加工方式公示牌,以不同颜色清晰区分“餐厅现做”、“半预制”和“复热预制”等类别,并对各类加工方式进行通俗科普。这种直观、简洁的沟通形式,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明牌”背后的战略退守与信任重建
9月14日,贾国龙在行业群里表示:“我应对方式有错,改。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他宣布今后将“打明牌”,做一个透明的西贝。与初期的概念辩解不同,这份公开信直接承认“西贝的生产工艺与顾客的期望有较大差异,没有满足广大顾客的需求与期待。”并推出具体整改措施如:儿童餐吃光光牛肉焖饭牛肉酱,调整为门店现炒;烤羊肉串改为门店现切、现串、现烤;所有使用大豆油的菜品调整为非转基因大豆油。10月1日前全国门店完成调整……
受访专家认为,这一将更多加工环节回调至门店现场制作的举动,是企业面对舆论压力的及时止损,也是一次战略层面的退守与初心的回归。西贝的策略调整可视为一种务实回应,它表明企业正主动正视发展过程中的信任短板,并将“信息透明”与“现场制作”转化为重建信任的具体行动。这些举措不仅是应对当前信任危机的理性选择,更是推动行业走向规范化、可持续化发展的根本路径。
“消费者需要的是明明白白消费,企业唯有以诚信为本、直面问题、及时改正,才能真正赢得市场,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双赢。”巫景飞认为,西贝这些举措重新聚焦健康饮食与消费者信任,在行业混沌期中率先打出“明牌”——全面透明、真诚沟通、诚信至上。同时,这种透明化举措可能是餐饮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消费者对知情权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必须适应这种变化。
“如果企业能做到信息透明,将是行业的重大进步。而且能够让消费者渐渐更加了解、熟悉预制菜。”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会长王旭峰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并非所有预制菜都不好,大品牌、实力强、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关注消费者健康,会采用优质和健康的食材、配料生产预制菜,不良商家反而会被逐步淘汰。”
“中国的预制菜刚刚起步。像美国、日本的预制菜渗透率已达到60%至70%了。他们有成熟的工艺,成熟的酱料,还原味道很好。”郎立兴说,预制菜在我国是新生事物,也是必然的趋势,保证消费者知情权,用最少的代价保证消费者的安全健康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他表示,之前有些资本大肆进入预制菜领域,个别企业加了“狠活”,对消费者造成过伤害,也造成了大家的误解,消除这些担忧需要时间。
巫景飞认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推动建立国家层面的规范与标准,并加强公众科普。同时,应通过明示预制工艺、建立温控追溯体系等强制性信息披露措施,实现全程可溯源,从根本上重建消费者信任。
西贝的“退”能否换来行业的“进”?
从当前行业发展趋势和监管动向来看,西贝的“退”,恰恰可能成为推动行业整体“进”的重要契机。西贝的举措不仅是应对当前信任危机的理性选择,更是推动行业走向规范化、可持续化发展的根本路径。
“这一热点事件,使公众更好地认识了预制菜这个规模巨大的产业的发展情况,也更好地了解了西贝等大型连锁餐饮企业的经营状况。”许光建表示,立足长远,这次风波或许是件好事,它将成为一个推动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的契机。
目前,预制菜行业正迎来国家规范与标准加速完善的关键阶段。据华鑫证券食品饮料行业周报显示,随着标准明晰,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信息披露范畴,预计将持续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对“防腐剂禁令+冷链升级”的要求,头部品牌有望通过规模效应进一步扩大市占率,这有利于预制菜产业链相关龙头企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认为,监管与消费端诉求的双重提升,有望推动预制菜供应链发生结构性转变,更多餐饮品牌为建立信任,或将逐步放弃“匿名供应链”,转而与知名预制菜企业合作,或自建可追溯供应链体系,加速ToB商业模式从批发走向品牌化。
从更广阔的产业视角看,预制菜的健康发展也将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力。巫景飞说:“强大的食品工业将反向推动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提高效率与农民收入”。他认为,中国餐饮市场容量巨大但连锁化、品牌化程度仍较低,参考国际经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将催生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食品企业和品牌,行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尽管目前预制菜行业因标准缺失和信任危机面临争议,但投资者对预制菜行业的信心并未动摇。有投资者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西贝风波”不会改变其对预制菜赛道的看好方向。在他看来,预制菜是应对现代消费需求变化的必然产物,其规范化、规模化的生产模式相比小型餐饮门店更具食品安全优势。从增长动力来看,随着00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其快节奏生活方式与对便捷餐食的需求,将持续推动行业以20%至30%的年复合增长率高速发展。
“要实现真正破局,仍需监管与舆论的两端发力。一方面,监管部门需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加强‘飞行检查’等事中事后监管;另一方面,行业协会与媒体也应协同做好公众科普,正向传递预制菜的生产流程与安全标准,消除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误解,帮助公众建立理性、客观的认知。”该投资者表示。
西贝此次以“退”为策,表面上是应对舆论的自主调整,实则反映出行业从粗放扩张迈向透明规范的内在要求。当“预制”成为常态,诚信不再是企业的道德选择,而是生存法则——唯有以透明化重构消费信任,企业才能在效率与价值的平衡中实现长远发展,行业才能在规范与创新的互动中迈向更高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