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长春某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生产线上,智能监控屏幕上闪动着实时生产数据,智能生产设备飞速运转,一片繁忙景象。相关负责人表示,该企业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推动生产线数字化转型,每年可节省3万吨水,整体运营成本降低约20%。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环比增长0.37%。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3%,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和4.1个百分点。
“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融入制造业,可以降低企业库存、内部协调、用工等多环节的成本;同时有助于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稳定性和良品率,促进产业创新升级。”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史宇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为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赋能、赋智。
在甘肃金昌某铜业公司上万平方米的厂房内,机器轰鸣,少量工人穿梭其间检查设备运行状况。集控中心电子大屏前,工作人员操作电脑,各类设备成功对接,铜阳极板自动存取,各项生产设备有序运行。据了解,目前该生产车间已实现自动化生产。
在山东某纺织厂,光电探测自动识别问题纱线,智能化捻接器精准掐断,仅半秒就可实现无缝对接。“过去纱线断点靠人工对接,质量检测靠肉眼,全自动生产线投入使用后,产品质量明显提升。”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这台细纱机停机换锭需要二十多人,现在智能设备可以“不停机更换”。
“数字化强化了供应链协同和智能制造能力,使企业能够在突发事件中提升保障能力,从而增强经济社会运行的韧性与安全性。”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杨刚强表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仅需要技术创新升级,也需要制度重塑,破解结构性、制度性、风险性挑战,增强转型的可持续性。
当前,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飞速发展,逐渐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制造体系,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设施。
在湖北荆州某纺织公司的自动化生产线上,棉花等原料经过清花、梳棉、并条等多道工序,被加工成一根根纱线。近万平方米的车间内,工人零星分布。产线经理介绍,以前只能靠人工操作,实现现有产能需要3000名工人;建设5G全连接工厂后,通过智能化生产线,员工只要550人,生产效率提升20%,能耗减少15%,质效大幅提升。
在山东烟台某轮胎厂轮胎生产线上,轮胎通过质检仪,屏幕上便显示出检测数据。该厂为每条轮胎都嵌入了微型芯片,从原材料进厂到生产工序再到成品发运,全流程数据都被实时采集并上传至AI管理平台。通过智能化改造,该工厂的轮胎生产效率提升了30%以上,产品不良率降低了50%以上。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基础条件和产业格局方面仍存在短板,制约了产业整体协同和扩散。”在杨刚强看来,要夯实基础,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财政补贴、产业基金等降低中小企业转型门槛;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增强自主可控能力;完善财政金融支持和风险分担机制,增强企业信心;建设能源管理平台,进行智能监测、预测性维护和全过程碳排放管控,推动形成绿色制造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