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记者从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9月22日至25日在浙江杭州举办,预计将迎来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0名代表参会。
会议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发布《杭州宣言》,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迈上新台阶。
这场首次登陆亚洲的十年一届盛会,还将集中展示我国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硬成果”。
“目前,我国共有3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数量居亚洲首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何宏平表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中国科学院联合相关部门在多个领域交出亮眼答卷。在濒危物种保护领域,科技力量成为物种恢复的“强心剂”:通过推进国家公园与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等,大熊猫、藏羚羊等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种群稳步恢复,栖息环境持续改善。
在生态系统与物种监测领域,包含44个国家级野外台站的“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联合开展全国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估,为环境决策提供系统基础数据;“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则对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等主要类群及森林、草原等生态类型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掌握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
新技术集成应用让生态保护更具“智慧”:开发了集图像、声纹与视频于一体的动植物物种智能识别技术,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和移动智能终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体系,在武夷山、卧龙、车八岭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开展示范应用,为“智慧保护区”建设、管控分区、生态修复和廊道规划等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科技战略咨询则为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支撑:中科院充分发挥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作用,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长江十年禁渔、国家公园建设、生态价值核算等国家重大决策提供重要支撑。针对新疆、青藏高原等地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则进一步摸清生态本底,持续服务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此外,多部门协同发力,让科技支撑覆盖生态保护全链条。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司长袁继明介绍,国家林草局通过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借助天空地一体化体系提升保护管理水平。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也表示,生态环境部依托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整合遥感卫星、无人机等手段,构建多尺度监督性调查观测网络。
这些科技成果还在全球生态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秦昌威介绍,我国积极参与“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等机构工作,以及教科文组织牵头实施的重大科学倡议和行动。由中国科学家牵头发起的数十个科学计划,比如厦门大学牵头的“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国地质大学发起的“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入选教科文组织相关行动计划,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