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两年内开展涵盖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合肥都市圈等在内的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这一战略部署背后,是对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和增长潜力的考量。2024年,这10个地区的经济总量合计超过全国的1/4,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其中,合肥都市圈作为唯一以“都市圈”命名的试点单元,其入选尤为引人注目。
创新基因成核心竞争力
上述10个地区是发展基础较好、经济增长支撑作用强的城市群、都市圈或者中心城市,改革基础条件较好,也具有较强代表性。
合肥都市圈是这次试点改革中唯一以“都市圈”命名的试点单元,试点范围广泛,包括合肥市全域及芜湖市无为市、淮南市寿县,马鞍山市含山县,安庆市桐城市,滁州市定远县,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等多个周边县市,形成了一个经济互补、协同发展的区域格局。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和安徽省区域经济核心板块,2024年2月,《合肥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函复,正式晋级国家级都市圈。
在长三角六大都市圈(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中,合肥都市圈不算特别突出。
2024年,合肥都市圈GDP达到1.66万亿元,以全省17.8%的国土面积、24.5%的常住人口,贡献了全省33%的经济总量。同期,南京都市圈GDP已经达到5.44万亿元,是合肥都市圈的3倍。
不过,近年来,合肥都市圈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产业特色鲜明,尤其在科技创新领域表现亮眼。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科研力量,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慧与动力。
合肥不仅拥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等“国之重器”,还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了显著的集群效应。
“合肥都市圈的创新基因是其脱颖而出的关键。”万城智库创始人李亚青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在长三角地区,合肥作为“创新黑马”,不仅符合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向,更在人工智能、新型能源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在李亚青看来,这种创新实力,不仅为合肥都市圈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为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合肥近年来发展很快,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和未来产业培育等都有成功经验,这是合肥都市圈发展的亮点。”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研究所所长孔令刚指出,合肥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这是面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定位。同时,合肥也是长三角西部腹地区域的中心城市,在中部地区是重要的功能性中心城市。
“合肥都市圈的相关规划通过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家层面得到了认可。”孔令刚表示,相比上海大都市圈、苏南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的空间范围经过多轮调整优化,更进一步体现了合肥作为长三角西部腹地区域中心城市以及链接中部和长江经济带中上游枢纽和门户功能。
改革试点引领区域协同
“合肥都市圈的入选,不仅是对其创新实力的认可,更是对其在区域协同发展中潜在作用的期待。”李亚青说。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和安徽省区域经济核心板块,合肥都市圈在GDP总量上虽不及南京等都市圈,但其发展势头和改革意愿却不容小觑。
根据《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合肥都市圈将聚焦新型能源、人工智能等新业态新领域,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合肥的实力不容小觑。
从1999年中科大“基因”孕育科大讯飞,到2019年合肥成功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2021年建立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2022年中国声谷合肥智能语音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合肥在AI版图上的声量越来越大。
2024年,合肥人工智能总营收949.91亿元,智能算力超7100P,规模居全国前列。
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根基不断夯实。
作为新能源汽车之都,合肥推动人工智能和新型能源融合发展独具优势。
截至今年6月底,合肥地区新能源总装机容量已经达到624.34万千瓦,占地区电源总装机容量54%,新能源已成为合肥电网第一大电源。
其中,合肥通过利用AI算法、5G通信和区块链技术,将电网中散落的分布式光伏、充电桩、空调、储能等各类资源聚合成“虚拟电站”,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进行灵活的削峰填谷,成为全国虚拟电厂建设的重要范本。
另外,今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25年重点工作时提出,要实施现代化合肥都市圈培育行动,推动合淮合六合滁同城化发展。
在实际行动中,合肥都市圈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合肥与六安、淮南、滁州、安庆等市建立线上招商项目信息共享渠道,共同打造合作园区,协同布局发展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其中,合淮合作区围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集聚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其建设模式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纳入全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案例。
此外,合肥还通过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改革等举措,激活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李亚青认为,合肥都市圈的改革试点,不仅是对其自身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更是对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
“通过打破行业壁垒和区域壁垒,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合肥都市圈有望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李亚青指出,未来,随着各项改革举措的深入实施,合肥都市圈将迎来新一轮“破圈”契机,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城市群、都市圈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