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新城“一区一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顺义区重点建设临空经济先行区、产城融合国际新城。
9月15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在北京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北京市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0多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40多亿元,年均增长25%。
4000余家北京来源企业在雄安新区扎根创业。“六链五群”产业图谱编制落地,产业协作由“施工图”逐步变成“实景图”,2024年三地GDP增速全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作用进一步显现。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秀玲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疏解非首都功能坚定有序,北京城乡建设用地累计减量150平方公里,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用疏解的“减法”换取了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的“加法”。
城市副中心发展从有序拉开城市框架向全面提升功能品质迈进,市级机关搬迁基本完成。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区域内就诊可直接享受医保报销待遇、“一卡通行”全面实现。
北京研发津冀生产制造的产业协同模式不断成熟。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伯正表示,无论是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还是产业、公共服务等“软联通”,都形成了越来越多可感可及的成果。“十四五”以来,三地建立了党政主要领导协商机制,议定大事要事。
“我们设立了京津冀联合办,天津、河北同志在北京集中办公,坐在一起、谋在一起、干在一起。”刘伯正说。
多家央属标志性项目在雄安新区疏解落地。中国星网已迁驻办公,华能、中化总部项目即将投用,北京交通大学等4所高校雄安校区和北大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全部开工,雄安中关村科技园短短2年已聚集200余家高科技企业,形成创新“小气候”。
京冀两地一直努力加速破解北三县与北京之间的通勤难题,厂通路建成通车,跨界联通道路已达11条,通过升级改造提升检查站通行效率。平谷线轨道交通建成后,从燕郊到副中心仅9分钟,到CBD仅32分钟。
“北京研发、津冀生产制造”的产业协同模式正在不断成熟。京津冀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已成为协同发展的实体支撑。“十四五”以来,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2308.7亿元,是“十三五”时期总额近2倍。
产业协同由原来的转移承接向现在的产业链合作转变,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达到7个。三地经济总量达到11.5万亿元。
三地共建医联体达到115个,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达1300余家。“河北福嫂”进京入津,占北京家政市场的38.4%。河北净菜在北京市场占有率42.5%,来自天津港的智利车厘子5小时直达京津冀市场。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今年年初北京市陆续出台了平原新城5个区的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杨秀玲表示,经过多年建设,平原新城已经有很好的发展基础。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经济总量接近万亿规模,常住人口占全市比重已超过三成,交通出行更加便利,优质学校、医院开学开诊,大型商圈热度攀升,重点产业蓬勃发展,“平原新城成为年轻人创新创业的第一站、企业投资发展的热点地区”。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平原新城新增企业超过40万家,区域竞争力和吸引力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