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在2025年中国服贸会金融服务专题专属会议区,北京金融法院与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晒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成绩单:成立3年来,工作室已妥善处理营商环境案件212件,涉及标的达311亿元,履行到位192亿元;帮助50余家民营企业纾困解难,保障10余万职工就业,维护230余万投资者权益。
据北京金融法院副院长薛峰介绍,2022年7月,北京金融法院与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成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引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多行业19名专家调解员,协同化解金融纠纷。这一创新实践填补了北京市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中破产前程序子指标的空缺。
据悉,工作室以“修复重塑信任信用”为原则,建立行业专家辅助、案件筛选适用和退出等系列机制,实现法院搭建平台、工作室修复信用、市场调动资源、助力企业涅槃重生和实现金融债权的司法与市场的良性互动。
薛峰表示,在信用修复上,工作室通过“活封活扣+精准评估+企业自救+投融资他救”模式,帮助企业重建金融信任;在信心提振上,聚焦产业链护航与新质生产力企业,如为新能源企业争取宽限期、引入战略投资;以专业化司法协同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个案纾困”升级为“产业链风险治理”。
什么是“活封活扣”?北京金融法院执行局局长雷运龙举了一个例子:围绕暂时陷入困境但具有挽救价值的涉案企业生存发展的诉求,支持被执行企业使用查封的设备正常开展经营活动。
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一级巡视员林为民介绍,北京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现已超过250万户,其中私营企业约205万户、个体工商户约45万户,是全市经济微观基础的最大主体,吸纳了六成左右的就业,贡献了超过30%的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市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随着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民营企业也面临一些困难问题,尤其是产权保护问题,既是民营企业关注的重点,也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痛点。”林为民说,北京市工商联与公检法司等10部门合作,创建全国首家民营企业产权保护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市区两级“1+16”全覆盖的体系工作网络,为民营企业提供综合性法律服务8.9万次。
北京市商会副会长、北京投融资商会会长苗谦,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担任专家调解员。像苗谦这样经市工商联推荐担任专家调解员的,还有18名民营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
苗谦说,他担任专家调解员的初衷是,为民营企业纾危解困。
苗谦举了个例子。某大型民营企业集团面临严重债务危机,无法清偿到期债务,集团核心资产面临司法拍卖。经全国工商联推荐,在市工商联支持下,商会与该企业负责人对接,深入了解集团情况,认为该企业核心业务和核心资产仍保留完整,可通过破产重整的方式推进集团纾困重生。
作为专家调解员,苗谦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机制,反映了该企业情况和纾困思路,建议停止对集团核心资产的司法拍卖,为重整创造条件。在承办法官和专家调解员的共同努力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积极发挥作用,助力协调该企业债权人延缓资产拍卖,达成执行和解。在此基础上,积极配合导入资源,帮助该民营企业集团实现重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