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荆淮侨)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近日在武汉落幕。近年来,随着文化表现形式创新、技术手段迭代更新以及游客对文化体验深度需求的不断提升,沉浸式文旅演艺受到广泛关注。本届博览会上,一批沉浸式文旅新技术、新产品集中亮相,显示出科技赋能对打造文旅IP、丰富文旅新场景的巨大潜力。
大空间VR项目发展迅速
“大空间VR成为近年来继剧本娱乐、密室逃脱、无人机表演、数字人之外,最具产业赛道价值的文旅新消费业态。”北京邮电大学交互技术与体验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洪在“消费引领·场景创新”——沉浸式文旅产业交流活动上介绍,随着2023年《消失的法老》成为VR技术在文旅领域规模化落地的重要实践,截至目前,国内已有超200个大空间VR项目,线下门店数量更是快速攀升至1000家以上。
本届博览会期间,除了《隐秘的秦陵》《神秘的西夏陵》等一批成熟的大空间VR项目集中亮相外,《赤壁血铠沧溟》、关公文化全球数字艺术展等新项目也进行了发布。
“通过大空间建模技术,玩家可一窥无人涉足过的秦陵内部,这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文化体验方式的革命。”沉浸元(上海)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拓展文旅项目的体验边界。
博览会期间发布的《大空间VR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预测,2025年全球大空间VR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突破120亿美元,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8%,中国大空间VR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占全球比重预计2025年将超40%。
“有30%左右的游客在体验了《神秘的西夏陵》后希望去西夏陵景区,带动了宁夏的旅游。”新科动漫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佳对媒体介绍,国内可用的文旅IP有很多,随着技术也在不断成熟,越来越多公司进入VR大空间这一赛道。目前,公司正在积极制作后续内容,持续丰富《神秘的西夏陵》这一IP的厚度。
科技元素促进文旅融合
“对于景区来说,最重要的是打造一个独特的、有记忆点的IP。”三特索道有关负责人在展会现场对上证报记者表示,公司正探索将VR、XR等技术嵌入到传统的文旅场景中,在索道场景下通过可穿戴设备为游客提供更多沉浸式体验,以增加互动性。
今年以来,AR眼镜的商业化备受业内关注。本届博览会上,灵伴科技带来了Rokid AR Studio,为文物与景区带来虚实共生的“数字复活”。在现场,借助高精度点云地图等空间计算技术,Rokid将博物馆中的甬钟、利簋,二十四节气文化以及西安大雁塔的“雁塔流光”演艺秀,以动态AR形式生动还原于现实空间。体验者不仅可以观看“甬钟”的历史场景复原,还能通过手势互动“亲手”敲击虚拟编钟。
“AI+时代为文旅融合注入新动能,催生新思路与新实践。”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何亚非在博览会上表示,AI技术正打破文旅体验的边界,该联盟发布的《亚太山地旅游发展报告》显示,AI赋能的户外探险、数字文旅等产品已成市场主流,让绿水青山与文化瑰宝以更可持续的方式走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