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佳楠深圳报道
9月15日,粤港澳大湾区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发展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举行。
联合实验室汇聚多方力量共同建设,参与单位包括粤港澳有关部门,腾讯、OPPO、小鹏汽车、深信服、视源、云蝶、云天励飞、元象、深译、陆兮等AI应用龙头企业和AI专精特新企业,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工信部电子五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
联合实验室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联合实验室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通过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媒体资源,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本质上是一种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而构建的“动态敏捷、多元协同”的创新治理联合体。
聚焦三大领域发挥优势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向千行百业深度渗透,人工智能安全风险呈现跨领域、复合型、动态化特征,传统“事后监管”模式已难以应对复杂挑战。
从技术层面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随机性输出导致传统安全防护失效,传统规则引擎无法覆盖大模型的涌现风险,比如深度伪造内容、隐蔽性数据泄露等;从生态层面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对抗样本攻击、越狱攻击等新型威胁手段迭代加速,而多数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安全防御技术储备不足,缺乏覆盖模型训练、部署、应用全生命周期的防护能力,技术代差问题突出。
放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一独特的区位条件上看,大湾区涉及三种法律体系,数据跨境流动面临GDPR(欧盟)、 PIPL(中国内地)、PDPO(中国香港)多重合规要求,容易带来跨区域安全治理协同不足的挑战。
“当前大湾区亟待解决的核心安全挑战聚焦于三大关键领域,而联合实验室将通过独特的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探索系统性解决方案。”联合实验室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联合实验室将从服务企业发展、推动产业落地、加强安全监管三方面发挥独特优势。
在服务企业发展方面,联合实验室为属地企业提供覆盖生成式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评估服务,实现高效精准的风险识别与防控,帮助企业建立安全管理机制。
在推动产业落地方面,联合实验室打造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咨询平台,强化属地大模型企业和各行业企业的链接对接,助力大模型企业精准定位市场,同时为有智能化转型需求的企业匹配优质产品;并同步探索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认证机制,助力属地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走出去”。
在加强安全监管方面,联合实验室开发建设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评测系统,加强前瞻评估和监测处置,防范模型的黑箱、幻觉、算法歧视等带来的风险,协同建立健全人工智能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合规、透明、可信赖。
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实验室专家委员会主任方滨兴表示,联合实验室的应运而生可谓是正当其时,承载着推动大湾区乃至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安全发展的重要使命,希望联合实验室紧紧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领域的关键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通过跨学科的合作,汇聚各方优势资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安全落地提供坚实支撑。
此外,联合实验室视情况在香港、澳门、广州、珠海、东莞等地设立地方服务站。地方服务站负责对接地方具体工作并面向社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评测等安全相关服务,支持相关产业园区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发展、产业落地等工作。
联合实验室理事、深信服公司亚太区总裁、深信服(香港)总经理姚成志向记者表示,深信服将充分利用在网络安全领域的技术积累,为联合实验室提供安全可靠的运行环境与技术支撑,同时凭借自身深耕香港的经验,加大联合实验室在香港的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香港企业了解其价值,吸引他们进一步参与其中。
广东生成式AI产业再提速
联合实验室的揭牌落成,正是广东加码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有力举措和快速布局。
2025年以来,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频频出现“人工智能+”关键词,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人工智能+”在广东高质量发展蓝图中的位置愈发清晰。
今年9月1日,广东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新一期《广东省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已备案信息公告》显示,该省新增14款已完成备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至此,广东累计完成92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约占全国已备案大模型的17%,位居全国前二。
今年4月,广东发布全省首批人工智能终端产品、行业大模型和应用解决方案名单,包括8个行业大模型、30个应用场景、29个解决方案、13款智能终端。广东AI大模型正加速融入实体经济,走进千行百业,在教育、工业、农业、交通、政务等多个领域实现深度应用,充分释放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赋能潜力,全力构建全链条人工智能应用生态体系。
如今,从政策布局到技术突破,从应用落地到生态繁荣,在广东,“AI+”正在发挥更大价值。
在汽车、机器人等场景中,广州小鹏汽车副总裁胡逸宁表示,小鹏汽车今年在AI领域的研发投入将超40亿元,围绕算力、模型与数据构建AI生态,企业自主研发的车载多模态大模型,已全面赋能智能驾驶、AI机器人与飞行汽车领域,其中企业自研的图灵芯片有效AI算力可达到主流车芯的3至7倍,是全球首颗可实现AI汽车、机器人与飞行汽车多端通用的芯片。
在教育场景中,联合实验室理事,广州云蝶科技公司创始人、CEO 田雪松表示,企业自研的“行知大模型”是国内首个通过备案的教研科研类大模型,形成“小算力、低成本、快落地”的核心优势,可高效适配多场景技术需求。目前,模型已广泛落地教育、体育、办公等领域,孵化出智能鼠标等标杆产品。
在文旅场景中,联合实验室理事,深圳元象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CTO肖志立表示,元象深耕文旅行业AI应用,依托VR、AI及3D引擎技术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成功打造全国首个“全真互联”博物馆,通过沉浸式数字体验让文旅IP创新焕活,为行业数字化升级提供标杆案例。
在行业垂类类脑大模型打造中,联合实验室理事,深圳陆兮科技公司创始人、CEO汪博伦表示,企业是中国首家聚焦类脑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全生态链企业,专注于从零构建自主研发的类脑架构,成功推出国内首个采用类脑技术路线的陆兮类脑大模型,相较于传统架构,陆兮自研类脑架构的推理效率提升数倍,能耗降幅超80%。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联合实验室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揭牌落地,也再次凸显深圳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引擎作用。
2024年,深圳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3600亿元汇聚企业超2800家,均居全国前列。目前,深圳已发行首期规模20亿元的“深圳市人工智能和具身机器人产业基金”以及规模50亿元的“深圳市人工智能终端产业投资基金”,构建“引导基金+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集群基金”投资生态。
陆兮科技CTO周芃向记者表示,深圳城市非常年轻又有活力,团队成员大部分都是从海外留学回到深圳就业,此外深圳硬件产业链发达,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了更多场景应用,让企业能发挥大模型的优势匹配不同的硬件设备需求,把产品做到更智能、更普惠、更高效。
“深圳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在大湾区乃至全国来说都处于较高水平,这次的联合实验室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以产业协同拉动企业产出,所以将联合实验室放在深圳,是非常正确的一个选择。”联合实验室专家、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齐佳音向记者表示。
联合实验室有关负责人表示,联合实验室将促进大湾区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安全、高效、集群化发展,期待联合实验室成为产业发展的安全引擎和创新催化剂,通过提升安全能力释放产业动能,打造世界级AI产业集群,驱动产业应用创新,助力产业集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