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罗永浩与西贝之间的“预制菜”争议持续引发公众围观。最新进展是,西贝餐饮集团已经发布致歉信,表示其生产工艺与顾客的期望有较大差异,没有满足广大顾客的需求与期待,对给顾客带来的困扰和担忧致以深深歉意,“向每一位关注此事提出意见、建议的顾客,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可以看到,过去几天的口水战,在公众关注层面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舆论撕裂。无论是万千网友的争辩吵架,还是各方媒体的解读评论,充分展现了国内餐饮界和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认知和评价仍存在巨大的错位和模糊性。
需要明确的是,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不应被妖魔化。预制菜在国外早已是一种成熟的产业,但是在国内,主要是新冠疫情期间才逐渐兴起。预制菜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便捷性,对于消费者来说,免去了买菜、洗菜、切菜等繁琐程序,能节省大量精力和时间成本,对于餐饮企业来说,也有助于快速扩大规模,提升生产效率。因此,目前国内预制菜产业已经形成数千亿元级别,行业内预判最快在2026年预制菜就可以创造出万亿元的市场。
但是,不得不承认,近年来预制菜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公众心理层面的抵制效应,其中一大原因在于其市场化推广过程中,缺少营造公开透明的消费环境,缺少对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基本尊重。众多餐饮企业忽略了对预制菜市场的培养和维护。“2岁的西兰花”能不能吃?是否含有添加剂和防腐剂?营养成分有没有流失?商家至少应该告诉孩子的父母,让他们自己选择吃不吃,怎么吃。
预制菜要改善信任危机,首先就要做到信息充分披露。餐饮企业要明确标识预制菜产品,不单是原料构成、储存方式和加工流程等,还要针对其营养成分、健康因素进行特别说明。网络化时代,将一份预制菜的生产过程全链条公开化,接受政府和消费者监督并不是太难的事。
目前,相关政府部门尚未就此次争议事件发声,但是不回应并不代表不关注。对于代表餐饮业未来发展重要方向的预制菜产业,如何规范其发展,如何赢得消费者认可,如何引领市场消费理念提升,政府决策机构肯定也在仔细审视和思考。只是,监管机制应更早激活到位,更早回应社会公众的期待和呼声。
其实,这次争议事件之所以在网络上热度值爆满,也是反映了两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涉及消费者对于食用预制菜的知情权问题,更深一层是对于什么是预制菜,其生产标准和安全卫生要求等,目前各方理解仍处于一种含糊不清的状态。预制菜的标准化和制度化建设并未能及时跟上产业发展的脚步。近几年,有的地方已经将预制菜纳入监管范围,不过,对于预制菜的分类和定性却缺少足够的行业统一标准和规范,以至于企业层面也是无所适从。
政府部门需加快出台预制菜相关条例及管理办法,明确产业标准,推动行业内尽早形成共识,同时也可以倒逼企业规范生产经营、完善供应链管理。有媒体报道显示,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悄然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这被视为是预制菜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合规时代”的关键节点。
越是期望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越是要在发展阶段更加注重安全与卫生,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即健康和美味。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经历此番一“战”,说不定还能推动预制菜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走进更多餐饮企业的后厨,迎来更优势的发展机会。而做到这一切,需要预制菜真正低下头来,踏踏实实地保证生产品质,守牢食品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