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小城泉州惠安地处福建东南沿海突出部,一面依山、三面环海,耕地资源有限,盐碱化土地多。尤其是沿海围垦造田的盐碱耕地中,土壤盐分高,不利于多数品种的水稻种植,粮食产能提升受到制约。近年来,当地通过引进“海水稻”、科技创新、综合利用等举措,让盐碱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开辟出特色产业路径。
盐碱地变身为兴农粮仓
初秋,走进坤德农场辋川镇许厝村基地,几百亩连片水田在阳光下泛着波光,纵横交错间新绿初绽。几台插秧机来回穿梭作业,所到之处,一株株“海水稻”秧苗被精准插入田中,大片水田披上齐整的“绿装”。
“别看这些稻子长得生机勃勃,其实我们承包的土地大多数由填海造田形成,土壤里残留大量盐分,普通农作物很难生存。”坤德农场负责人何志阳说,缺水时,地下盐分就会蒸腾至地表,水稻根系不得不向上生长,致使整体成活率及产量较低。地里长不出庄稼,一度是他的心病。
2022年,在当地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坤德农场引进多个耐盐碱水稻品种进行小规模试种,从中筛选出长势好、产量高、品质优的水稻品种。2023年,坤德农场开始规模化种植,这是泉州市真正意义上首次引种“海水稻”。当年9月,300多亩耐盐碱水稻喜获丰收,湿谷平均亩产“袁两优1号”476.37公斤、“南桂占”460.54公斤,“广红3号”更是达到645.67公斤。
据惠安县农业生态能源站负责人林舒远介绍,“海水稻”并非种在海水里,而是能在盐(碱)浓度为3‰至5‰的盐碱耕地上生长的水稻品种,亩产可达300公斤以上。
贫瘠盐碱地里种出来的大米,吃起来味道如何?与普通大米有什么区别?何志阳说,“袁两优1号”和“南桂占”这两种白米,从外观上看与普通白米没有明显区别,不过由于生长在盐碱地,这类“海水稻”的矿物质含量非常丰富,因此颇受消费者青睐。
“由于引进了‘海水稻’新品种,加上这几年进行了土壤改良,我们现在的水稻产量比以前翻了一番,达到了亩产900斤以上。”何志阳说,许厝村种植耐盐碱水稻的面积如今已扩大到600多亩,这季早稻刚刚收割完,立马就进行插秧开始种植晚稻。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2025年早稻产量数据显示,福建省早稻单位面积产量连续7年在全国10个生产早稻的省份中保持第一。
科技破题筑牢农业根基
滚滚稻浪的背后,凝结着科研团队技术攻坚的汗水。福建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泉州试验站站长、副研究员陈锦文所在团队,每年都会从福建省水稻产业体系及其他单位征集500多份亲本材料及杂交稻新组合,在盐碱地开展耐盐试验。
“我们重点筛选农艺性状好、适应能力强、产量高的亲本及杂交稻新组合,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陈锦文说,通过全生育期观察,我们对每一份材料的耐盐表现进行评价,最终筛选出适合东南沿海盐碱地种植的耐盐杂交稻品种。
但是,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陈锦文说,忙忙碌碌一整年下来,有时也没能筛选到几个好的耐盐新材料。尽管如此,专家们依然坚持开展水稻耐盐新材料的筛选工作。
在坤德农场的育秧棚里,三台智能化育秧设备高效运转,设备上面的一盘盘秧苗仿佛“坐电梯”般上下移动,在一圈圈循环中完成喷淋、光照等工序,秧苗长势喜人。
“有别于其他育秧设备,这套设备串联起选种、浸种、播种、暗化催芽和育秧等多道工序。其中,自动码垛设备、自动摆盘设备及智能控制独立环境立体循环种植床都是由我们自主研发制造的首台设备。”福建省机械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科技特派员何惠彬说。
智能控制立体循环种植床的引进加快了秧苗的培育进度,科学精准的育秧方式让出产的秧苗更加健康、茁壮,能更好地适应恶劣种植环境。此外,完成水稻育秧后,这套设备还可以被应用于叶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的培育。
“这套设备具有一个独立的小气候温室,能够智能调控秧苗成长过程中的温、光、水、气,具有省时、省力、节地的特点。”何惠彬说,通常培育150亩秧苗需要占2亩地,而采用立体育秧架则占地不到0.2亩,土地利用率得以大幅提升。如今,150亩的秧苗培育工作仅需1至2人就可以完成,工人通过手机或电脑App便能对秧苗状态进行观察。
多元开拓产业增收路径
位于辋川镇下江村的家兴家庭农场大棚内,芭乐、香水柠檬等时令水果挂满枝头。十多年前,这里也是一片盐碱地,常年受海水侵蚀,盐碱化严重,而且还会出现土壤板结,致使植物根系不容易扎进土壤,不利于植物生长。
于2013年成立的家兴家庭农场陆续流转了300多亩盐碱地,由此踏上了盐碱荒地开发之路。家兴家庭农场负责人郑培忠说,土地流转后,农场先解决水利设施问题,然后改造水池进行排水排灌,并且修建水闸隔离海水,最后再种植绿肥作物。
“豆科绿肥作物具有天然优势,其根系能够生成根瘤,而根瘤能够固氮,给土壤提供大量氮素;而且,它的根系比较发达,可以穿透土壤,对土壤板结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另外,它的地上部分生物量比较大,将其翻压下去后能够为土壤提供大量有机质。”福建省农科院资环所助理研究员、科技特派员王珂说。
土壤盐碱度降低后,如何挖掘盐碱地增收的更大潜能?王珂给郑培忠的建议是发展设施蔬菜,即引种市场走俏的茄果类蔬菜。“牛角椒和西红柿在秋季种植,可以采摘到次年春季,亩产可达万斤以上,种得好的话,亩收入过万元不是问题。”
如今,科技特派员的设想已成现实。“农场一年繁育优质种苗15万株左右。其中,西红柿和黄瓜的产量达9.6万公斤,火龙果产量达7.8万公斤,其他果树产量达18.7万公斤。”郑培忠说,通过农旅融合、带动就业和生态循环的实践,不仅实现了农场自身的快速发展,也为周边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下江村党支部书记郑心阳说,盐碱地改良后,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改善,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全村年增收100多万元。“每年还有很多群众慕名来我们村学习盐碱地改良经验。”
数据显示,我国有约15亿亩盐碱地,其中约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对于端牢中国饭碗、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绿色发展意义重大。受访基层人士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盐碱地上的农业发展将迎来更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