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消费者在购物时留意到,以旧换新政策正围绕涉及品类、补贴方式等核心环节进行调整。相关调整不仅紧扣“往实里做”的鲜明导向,更在细节处下功夫、在变化里藏温度,将便利与关怀实实在在送到消费者手中,让政策红利更可感、更暖心。
一是品类扩容,持续释放政策效能。以前提到以旧换新,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换家电、换汽车。现如今,各地都在品类方面“添新”,例如部分地方把适老化改造纳入,旧的普通马桶换成智能助老马桶能拿补贴。
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加品类”,而是聚焦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做调整,家里想换什么、需要换什么,政策就尽量把补贴覆盖到,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
二是补贴标准调整,把钱花在刀刃上。近期,多地针对以旧换新补贴采取“摇号”、资格券、先到先得用完即停的方式,这不是削减补贴,而是在一定的预算下提升分配效率与公平性,把有限的资金更精准地投向真实换新需求,让真正需要的人群受益。例如,“每日额度用完即止”的动态管控,能让资金均匀覆盖整个周期,提升不同时间段参与人群的公平性;摇号机制则进一步打破“拼手速”的局限,通过随机分配,让更多普通消费者有机会参与。
这种调整,本质上是财政补贴提质增效的体现,通过优化分配机制,让每一笔钱都发挥最大效用,不仅维护了政策的公平性,更让“既拉动消费,又真正惠及民生”的政策初衷落地。
三是财政金融联动,为政策高效落地注入强劲动力。在财政资金支持层面,相关数据显示,今年第三批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69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已全部下达。按计划,第四批同等规模的690亿元资金也将于10月份如期拨付,预示着全年3000亿元资金下达计划顺利收官,为以旧换新工作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金融支持的同步发力,则进一步拓宽了政策实施路径。早在今年6月份,中国人民银行便联合五部门共同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为消费品以旧换新提供精准金融支持,其中明确鼓励金融机构多渠道、多方式做好消费品以旧换新金融服务。此外,随着9月1日覆盖全国的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正式落地,政策红利加速释放。这些举措不仅有效缓解了消费者的即时资金压力,更显著提升了大众参与以旧换新活动的积极性。
从财政资金的精准直达,到金融服务的创新适配,各类政策工具衔接畅通、相互支撑,形成了推动以旧换新政策高效实施的强大合力,为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筑牢了根基。
总体来看,以旧换新政策的细化调整,核心是“提质效”。对消费者来说,现在不用再担心“想换的东西没补贴”“补贴领不到手”,只要有换新需求,就能找到对应的优惠;对市场来说,精准的补贴能带动更多绿色、智能产品卖出去,倒逼企业向高质量方向转型;对整个经济发展来说,通过持续释放消费潜力,为经济回升向好添一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