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14 23:07:20 股吧网页版
“预制菜”引争议,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纷纷发文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近日,“罗永浩发文吐槽西贝预制菜”一事引起热议。双方隔空交锋中,西贝创始人称起诉罗永浩,罗永浩更抛出“十万悬赏征集证据”的戏码。

  最新“战况”就是:

  罗永浩宣布休战。9月13日晚,罗永浩最新发声称,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期待预制菜相关的国家法规尽快出台,“我要忙正事了,已经耽误了一些工作,感谢大家的关心。”

  西贝下架“罗永浩套餐” ,进入西贝后厨参观拍摄需持健康证。9月14日,据极目新闻报道,当日15时许,西贝公司客服回应,为了保证后厨的正常运行,14日中午该公司已发布通知,全国门店暂停后厨参观。目前,顾客、媒体记者暂时无法进入门店后厨参观、拍摄和直播。不过,顾客可以在门店的明档外观看厨师做菜。客服提到,该公司已通知部分门店,此前推出的西贝“罗永浩”套餐下架。不过,顾客仍可以单点套餐里的部分菜品。

  针对这一热点事件,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纷纷发表文章。详情如下:

  央视新闻:到底什么才是预制菜?6部门曾发文明确

  近日,“预制菜”话题备受消费者关注。到底什么是预制菜?事实上,去年有关部门就发布过相关通知,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哪些食品不属于预制菜等。

  什么是预制菜?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其中明确: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全文>>>

  新华社: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

  目前,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中使用预制菜十分常见。从事餐饮行业多年的卢星(化名)说,这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许多商场门店对于明火使用、肉类处理都有限制,使用预制菜或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符合相关安全规定;二是一些凉菜配菜或需腌制的菜品辅料等,使用预制菜不仅节省成本,而且风味更足,能够显著加快上菜速度,提高翻台率,对于企业经营和消费者体验而言均有益处。

  但为什么预制菜仍引发诸多争议?

  其一,部分小规模餐饮企业食品安全难以保障,透支公众对于预制菜的信任。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可以见到加热预制菜包以供外卖的新闻,这类加工点的卫生环境往往不佳,造成在部分消费者心目中“预制菜”就是“劣质菜”的印象。

  其二,长期以来,“预制菜”缺乏较为明晰的概念界定,行业发展也难以依循统一标准,传导到消费端就令消费者对预制菜心里没底。

  其三,最令消费者难以接受的,是部分商家打着现做现炒的幌子,却是“微波炉厨房”。以预制代替现做,却按照现做现炒的价格收取费用,侵害消费者权益。

  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事实上,更多理性的消费者也并非反对预制,而是反对隐瞒和欺诈。全文>>>

  人民微评:预制菜讨论,在交锋中抵达共识

  连日来,预制菜话题“搅动”舆论场。此事引发全民关注,不仅在于它关乎日常餐饮,还关乎消费者的知情权;不仅关乎某家企业,还关乎行业健康发展。在纷扰一时的热议中,与其站队,不如站“对”:在“争锋”中凝聚共识,在热议中寻找治理良策。如何更清晰界定预制菜标准?如何减少信息不对称?如何在便捷服务的同时确保餐饮品质?预制菜讨论中的3个如何,值得思考。

  关于预制菜,信息需要更加透明,让消费者主动选择。预制菜的真正挑战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如何建立起消费者的信任纽带。餐饮业发展,终究要服务于人。餐饮业发展,既要追求高效便捷,更要满足公众吃得安心、吃得明白的刚需。这场讨论,要走向理性和建设性:以治理优化预制菜发展环境,推动企业行为规范与消费者的知情选择。赢取公众信赖,行业发展才能有美好未来。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