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白丽斐)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称《行动方案》)。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副秘书长李臻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十四五”时期的快速发展,新型储能的技术性能大幅提升,成本显著下降,产业体系完备,已经具备规模化发展的基础。
《行动方案》明确,2027年,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基本成熟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多元储能体系初步建成,形成统筹全局、多元互补、高效运营的整体格局,为能源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李臻看来,“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是从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需求出发提出的发展目标。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随着新能源发电量的快速增长,系统对调节性资源的需求将进一步提升,储能对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在保供应、保安全、促消纳等方面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同时,随着我国电力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储能可以公平参与各类市场交易,为新型储能实现市场化发展奠定基础。”李臻说。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180GW)以上,带动项目投资约2500亿元。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此前介绍,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101.3GW,首次突破100GW,累计装机规模是“十三五”时期末的32倍。展望未来,CNESA预测,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保守场景下将达236.1GW,理想场景下超291GW,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超20%。
为了有效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行动方案》从应用场景拓展、提升利用水平、引领创新融合、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行动方向。李臻认为,完善市场机制方面,《行动方案》提出的“推动完善新型储能等调节资源容量电价机制,有序建立可靠容量补偿机制,对电力系统可靠容量给予合理补偿”为下一步出台储能容量补偿机制奠定基础。
此外,《行动方案》要求各省(区、市)能源主管部门要坚持规划引领,科学测算调节能力需求,统筹明确新型储能和其他调节资源发展规模和布局,每年度报送新型储能规划建设情况,总结发展经验。“这对各地规划储能装机目标,平衡新型储能与抽蓄、火电的发展需求至关重要。”李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