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窦世平)在人形机器人赛道热潮涌动的当下,行业正从“概念验证”向“价值实现”跨越,真实应用场景以及未来量产规模逐渐成为市场关心的重点。银河通用机器人创始人王鹤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下称“服贸会”)期间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零售场景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理想的落地应用环境,银河通用今年具备超千台的量产规模,预计明年人形机器人的量产规模和自主应用规模都将以2倍,甚至3倍的速度增长,而且是常年持续增长,3年基本可以实现10倍的增长规模。
零售业态是理想的应用场景
本届服贸会上,银河通用发布了融合具身智能与中华文化的“颐和园×海淀有礼”联名银河太空舱,并正式宣布开启常态化展示运营。据介绍,该太空舱由银河通用自主研发的具身智能机器人Galbot运营,可实现语音接待、下单支付、商品抓取与取送等全流程自主操作。
发布当晚,记者注意到,颐和园太空舱前人潮涌动,除了许多热衷尝试体验的年轻人,还有一些老年人在门口好奇地徘徊。其中,一位老年人与记者闲聊时说:“社会进步太快了,机器人卖货这么先进的东西,自己很担心用不明白,不会下单、不敢去尝试。”
对此,王鹤告诉记者,人形机器人与传统工业机器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由具身智能大模型驱动。机器人能够与人们进行自然语言交流。目前,银河通用太空舱首家坐落在海淀区大融城的店铺就可以体验这一对话交流功能。他透露,一旦该功能在公司附近经过充分测试并完善,下一步将向全国的太空舱推广。届时,大家能够通过与机器人对话来下单,从而解决易用性问题。
“零售场景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理想的落地应用环境,不仅业态规模大,而且任务性质允许一定程度的容错。”王鹤表示,银河通用选择零售业态,正是基于节拍、安全性以及任务完成度等多方面的考量。此外,人形机器人也正逐步推广到工业领域,从B2B场景到B2C,再到C端消费者。未来,随着双足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成熟和情感交流能力的增强,它们将能够进一步提升陪伴属性。
“银河通用今年的量产规模一定是超千台的。”王鹤表示,与其他公司不同,很大一部分银河通用机器人将被主动应用于各种场景,许多机器人公司可能主要销售场景解决方案,相对而言,它们还依赖于人类的操作或纯粹的研究需求。
量产速度三年有望增长十倍
“明年人形机器人的量产规模和自主应用规模都将以2倍,甚至3倍的速度增长,而且是常年持续增长,3年基本可以实现10倍的增长规模。”谈及行业量产趋势,王鹤对记者表示,不能仅仅关注人形机器人的数量或规模,最终还是要关注机器人创造的经济价值,对行业的发展要给予一定的耐心。
供应链方面,王鹤表示,生产1000台不难,难的是供应链品控。当前上游零部件尚未“起量”,还需下游主机厂用订单驱动升级。随着量产规模的增长,实际出货会倒逼供应链提升零部件品质,品控会随行业起量逐步改善,这需要全行业一同协同迭代。
数据方面,银河通用采用“以虚拟合成为主、真实为辅”的数据方案。对此,王鹤解释称,真实数据规模远远不够,1000台机器人采集的数据可能还不到未来场景的1%。因此需用合成数据补充增广,数据闭环的关键在于“让机器人在场景中自主学习,而非依赖人工采集”。
此外,海外市场为机器人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应用空间。王鹤透露,银河通用积极探索的零售场景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普惠价值。此外,在工业领域,银河通用与全球工业巨头博世成立了合资公司,将自主搬运和配料能力输出到欧洲乃至全世界。
面对海外市场落地的挑战,王鹤表示,目前,银河通用采取了稳健的国际化战略,通过在国内积累经验和技术,逐步向海外扩展。这意味着需要在国内充分落地某些能力后,再根据目标国家的具体情况进行改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