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芯片博弈再起波澜,国内模拟芯片企业迎来关键窗口期。
近日,美国商务部将23家中方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其中包括复旦微电子、上海华岭集成、吉姆西半导体、楠菲微电子等13家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相关企业,意味着这些公司或将面临海外供应链断供风险。作为回应,中国商务部迅速采取反制措施,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模拟芯片启动反倾销调查。这一动作被视为中方在芯片领域首次有针对性地实施市场准入层面的反制,标志着中美科技博弈进入新阶段。
模拟芯片不同于追求先进制程的CPU、GPU等数字芯片,其核心功能是处理声音、温度、电压等连续变化的物理信号,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和通信设备中。由于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产品生命周期长,且多采用成熟制程,模拟芯片本就是国产替代较易突破的赛道。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模拟芯片消费市场,年进口额超3000亿元,其中美国厂商如德州仪器(TI)、亚德诺(ADI)、安森美(ON Semiconductor)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此次反倾销调查,叠加此前中国调整芯片原产地认定规则(以“流片地”为准),直接抬高了美国模拟芯片进入中国的成本与不确定性。这为本土企业打开了宝贵的市场空间。
在我看来,这不仅是政策驱动的机会,更是产业积累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突破。圣邦股份、南芯科技、卓胜微、艾为电子、思瑞浦、纳芯微等一批国内模拟芯片设计企业,近年来已在电源管理、信号链等领域实现技术迭代和客户导入,部分产品性能接近国际一线水平。现在外部环境的变化,恰好加速了下游终端厂商“去美化”供应链的进程——从手机到家电,从新能源车到工业设备,越来越多企业愿意尝试并验证国产方案。
更进一步看,代工环节也在同步受益。中芯国际、华虹公司、积塔半导体、粤芯半导体等成熟制程产能有望承接更多本土设计公司的订单,形成“设计+制造”协同发展的正向循环。这种产业链的内循环能力,正是过去十年中国半导体努力构建的核心竞争力。
我始终认为,真正的技术自主不是封闭自守,而是在开放竞争中掌握不可替代的能力。今天的反制,不是短期情绪宣泄,而是基于已有产业基础的战略选择。当国际市场的大门被强行关闭一部分时,我们正在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打开新的通道。
未来几年,随着国产模拟芯片在可靠性、一致性、性价比上的持续优化,叠加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动,我看好这一赛道涌现出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企业。这场芯片大战,或许正是中国半导体从“能用”走向“好用”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