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由北京市海淀区重点打造的标杆性配套活动“海淀之夜”在颐和园举行。本次活动上,银河通用发布融合具身智能与中华文化的“颐和园×海淀有礼”联名银河太空舱,并正式宣布开启常态化展示运营。据公司介绍,这是银河通用与颐和园管理处的首次联名,也是银河通用与海淀文旅集团达成的首次官方合作。
银河通用创始人王鹤在活动现场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零售场景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理想的落地应用环境,不仅业态规模大,而且任务性质允许一定程度的容错。银河通用今年具备超千台的量产规模,预计明年人形机器人行业的量产规模和自主应用规模都将以2倍、甚至3倍的速度增长,而且是常年持续增长,3年基本可以实现10倍的增长规模。
太空舱“上新”颐和园
以“游园遇上机器人,消费新场景展示季”为主题,该太空舱由银河通用自主研发的具身智能机器人 Galbot 运营,可实现语音接待、下单支付、商品抓取与取送等全流程自主操作。它不仅为游客带来沉浸式、可交互的智能消费体验,更以全新场景应用打造出颐和园中的科技新地标和文旅消费新IP。
公司介绍,每一台太空舱最小仅9m²空间,却可全天候自主运营,售卖饮品、小食、文创、药品等高频消费品类,兼容冷藏/冷冻等多种商品形态。单舱预计日均服务人次超千人、订单量达500单,周边人流预估提升30%-40%,有效激活区域活力。银河太空舱由银河通用自研的机器人Galbot运营,可完成语音接待、下单支付、精准抓取与商品取送,实现“无遥操、全流程自主”。
此次银河太空舱落地颐和园,正是具身智能赋能文旅消费的生动范例,通过智能化的机器人全流程自主运营,展示前沿科技与中华文化深度融合的创新应用场景。

2025服贸会“海淀之夜”现场王鹤演讲上证报窦世平摄
这一成果的发布,是“科技+文化”融合的具体实践,也为具身智能走向社会应用提供了鲜活样本。王鹤在活动演讲中称,具身智能正在成为推动制造业升级、服务业拓展与文化消费融合的新引擎。银河通用坚持“以合成为主、真实为辅”的数据范式,推动机器人实现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应用,真正形成“新质生产力”。
他还表示,世界文化遗产与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将为文旅产业注入持续活力,也为人工智能产业的落地探索提供了重要样本。银河太空舱的落地,正是具身智能与文化消费相结合的开创性实践。
三年有望实现十倍增长
当晚的颐和园,银河通用太空舱前人潮涌动。记者注意到,除了许多热衷尝试体验的年轻人,还有一些老年人在门口好奇地徘徊。其中,一位老年人与记者闲聊时说,“社会进步太快了,机器人卖货这么先进的东西,自己很担心用不明白,不会下单、不敢去尝试。”

颐和园银河太空舱现场上证报窦世平摄
对此,王鹤告诉记者,人形机器人与传统工业机器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由大型模型驱动,这样的驱动方式使得机器人能够与人们进行自然语言交流。目前,银河通用楼下的店铺就可以体验这一对话交流功能。他透露,一旦该功能在公司附近经过充分测试并完善,下一步将向全国的太空舱推广。届时,大家能够通过与机器人对话来下单,从而解决易用性问题。
“零售场景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理想的落地应用环境,不仅业态规模大,而且任务性质允许一定程度的容错。”王鹤表示,银河通用选择零售业态,正是基于节拍、安全性以及任务完成度等多方面的考量。随着零售场景的成功率提高,人形机器人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工业领域,从B2B场景到B2C,再到C端消费者。未来,随着双足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成熟和情感交流能力的增强,它们将能够进一步提升陪伴属性。
“银河通用今年的量产规模一定是超千台的。”王鹤表示,与其他公司不同,公司千台里很大一部分将被主动应用于各种场景,许多机器人公司可能主要销售场景解决方案,相对而言,它们还依赖于人类的操作或纯粹的研究需求。
谈及行业量产趋势,王鹤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明年人形机器人的量产规模和自主应用规模都将以2倍、甚至3倍的速度增长,而且是常年持续增长,3年基本可以实现10倍的增长规模。他强调,不能仅仅关注人形机器人的数量或规模,最终还是要关注机器人创造的经济价值,对行业的发展要给予一定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