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明制汉服卖到7000元还供不应求,山海经IP潮玩一年销量涨 38%……首届广东优品展上,新广货正凭着文化自信,彻底撕掉 “代工” 的旧标签。
9月12日,首届广东优品展在广州琶洲广交会展馆拉开帷幕,现场汇聚了1086家广东企业和2100多家国内外采购商,5万平方米的展区里,家电电子、服饰美妆、玩具文创、健康食品、家具家居五大板块集中亮相,展现“广东制造”向“广东优品”的战略转型之路。
从政策到落地:搭起内外贸一体化新平台
开幕式上,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副司长王黎民、广东省商务厅厅长张劲松等先后发言,显示国家对广东打造“内外贸一体化新平台”的重视。
广东正在系统性建设区域品牌体系。现场,省商务厅发布了粤手礼名单、广东特色消费聚集区,以及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配套促消费活动。TCL实业CEO杜娟作为参展商代表表示,“广东企业正从‘代工出口’转向‘品牌出海’,就需要这样的平台,把广东制造的真本事亮出来。”
粤欧经贸会搭桥:把供应链优势变成品牌溢价
12日下午,中国(广东)—欧洲经贸对接会在展馆内举行。
中国法国工商会常务副会长Fabien Pacory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在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方面不断提升,正以此赢得国际市场份额。我们对新一代中国制造充满信心!”
法国玩具品牌Juratoys Kaloo中国区运营经理Thomas ROYET从采购端点赞广东供应链:“广东玩具的‘设计+制造’一体化能力,让我们能快速响应欧洲消费者需求。”
现场,中国法国工商会与广州国际会展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约定在欧洲采购商邀约和广东优品欧洲推广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展商故事:从卖货到输出文化
展会现场,两家企业的故事尤为引人注目。
明华堂的展位上,绘有龙的图案、色彩明艳又有古风韵味的明制汉服相当吸睛。创始人钟毅是香港设计师,他表示,以前去海外,发现公众对明朝的汉服文化认知很有限,因此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明华堂工艺负责人廖小姐透露,“我们从2007年在香港建立工作室,到2017年布局内地,如今已建成自有厂房,从原材料到汉服成品全是自主生产。”
如今,明华堂已经是汉服产业的头部品牌之一,圈粉了一大批圈内爱好者。廖小姐表示,因为汉服制作的部分环节需要手工进行,目前还是走定制的销售模式,“我们能做的,就是把产品做到最好,让每个顾客都满意。”
新广货早不是只靠低价竞争了,而是裹着文化内涵、品质标准和创新设计的“综合选手”。国潮山海经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展位上,长得萌萌的“食梦貘”公仔,吸引着不少人拍照打卡。
这家公司从做动漫音频产品起步,现在靠着山海经文化开发潮玩 IP,走出了文化 IP 商业化的路子。
品牌负责人吴巧媚说,“食梦貘” 出自《山海经》,传说它能赶走人的噩梦。为了把 IP 内涵挖深,让设计打动年轻人,产品光设计就迭代了三版。“我们董事长是长期主义者,坚持先把内容做扎实,再搞产品化。” 她还透露,之前有好几家电影公司想合作拍大电影,都因为剧本不够好被婉拒了。“我们想要的是能打动男女老少的故事,就像《寻梦环游记》那样,能走到每个人心里。”
现在这家公司已经搭起了完整产业链:全国有8家工厂,分公司开在杭州、香港和波兰,产品还卖到了日本、德国。企业副总经理龙林透露,“2024年,山海经食梦貘IP的销售额同比涨了38%,今年预计能涨到55%。日本的经销商经常催我们,问什么时候有货,能不能先给他们留一点。”
记者点评:不只是展会,广东给全国外贸转型打样
广东优品展不只是一场货品交易会,更是广东从外贸大省向品牌强省转型的缩影。从代工出海到品牌全球化,从卖产品到传文化,广东企业正稳稳地走在这条升级路上。
作为中国外贸第一大省,广东过去靠代工积累了扎实的供应链基础。如今,以明华堂、国潮山海经为代表的企业,用文化为产品 “加码”,既在国内消费升级中抓住了机遇,又在国际市场上打出了差异化。比起单纯卖产品,带着文化内核的品牌,更能赢得全球消费者的认可。
这种转型背后,既有企业的主动突破,也有政策的精准托举。从粤手礼区域品牌培育,到内外贸一体化平台搭建,再到对接欧洲市场的经贸桥梁,广东正构建一套 “政策+平台+企业” 的协同机制,帮更多广东优品走出去,让广东外贸更有韧性。
未来,当更多中国品牌带着文化自信闯全球,中国外贸才能真正从规模优势转向质量优势,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