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9月12日电(记者吴雨、任军)中国人民银行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末我国社融规模同比增长8.8%,金融对实体经济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如何看待社融保持较高增速?金融“活水”流向了哪些领域?
增量稳定信贷供给仍较为充分
中国人民银行当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8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3.66万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65.42万亿元,同比增长6.6%。
“8月贷款增长明显,货币信贷供给较为充分,信贷投放内生动力仍然强劲。”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认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合力,推动社融、贷款、广义货币(M2)均保持合理增长,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8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8.8%,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长6%,二者的“剪刀差”进一步收窄。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青马表示,“剪刀差”明显收窄,意味着更多资金转化为活期存款,将投入消费、投资等经济活动,折射出经济向好态势。
除了信贷,债券融资相关数据也表现突出。前8个月,企业债券净融资1.56万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10.27万亿元。
“前8个月政府债券净融资同比多增4.63万亿元,有力支撑了社融增长。”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说,随着融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企业债券、政府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等直接融资占比稳步提升,与银行信贷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
结构优化信贷流向高质量领域
前8个月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3.46万亿元。超13万亿元的信贷资金主要流向了哪些领域?
数据显示,前8个月,我国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2.22万亿元,企业仍是新增贷款的大头。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7.38万亿元,占比超6成。
具体来看,制造业、普惠小微等领域信贷增长明显。
“今年以来,以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景气度较高,企业新增融资需求较多。”一家国有大行地方分行人士告诉记者,该行今年前8个月新增制造业贷款占新增对公贷款比重为53%,较上年全年提升30多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一组数据也可以印证:8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4.87万亿元,同比增长8.6%;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5.2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信贷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实现更高质量的信贷投放。”田轩表示,今年以来,金融机构着力破除“内卷式”竞争,挤出空转资金投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更高、更可持续。
与此同时,8月居民短期贷款余额增长超百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也略有增加。
董青马表示,在消费品以旧换新、金融促消费等政策推动下,居民消费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短期消费贷款也有所上升。8月以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发布楼市新政,更好满足刚性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带动按揭贷款咨询和签约明显增长。
专家表示,近期,消费领域的两项贴息政策持续落地,从供需两端发力,同时利好消费者和经营者,有助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为后续住户部门贷款增长提供支撑。
轻装上阵贷款利率保持低位
8月份贷款利率持续保持低位,有助于减轻企业和居民的利息负担。
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8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1%,比上月略有下降,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1%,比上年同期低约25个基点,均处于历史低位。
“企业和居民贷款利率保持低位,资金需求方获得银行信贷支持成本更低,有利于释放消费和投资潜力,也显示出货币政策延续支持性立场。”张旭说。
今年以来,我国政策利率下调10个基点,但贷款利率比政策利率下降更多,金融机构在政策引导下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助力实体经济“轻装上阵”。
2024年9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启动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试点工作,通过“贷款明白纸”让企业对各项融资费用“看得见、算得清、可比较”,不断提升融资的透明度和适配度,进一步促进综合融资成本持续下降。
专家表示,下半年宏观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对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持,并持续在优化结构方面下功夫,不断增强金融支持重点领域的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