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罗永浩在微博上的一句吐槽,瞬间将西贝推向舆论漩涡中心。随后西贝高调否认、公布菜品制作流程、开放后厨参观,西贝CEO贾国龙更是扬言起诉,一场餐饮行业的“罗生门”就此上演。
这场针对预制菜的争论中,绝大部分消费者对罗永浩表达了支持的态度,这本身就值得餐饮企业深思。人们反感的是预制菜吗?说到底,预制不预制,并没有到危及食品安全的地步,并非洪水猛兽,人们真正反感的,是那份被刻意营造的“现炒现做”假象。
当消费者坐在装修精致的餐厅里,期待的是厨师用心烹饪的独特风味,而非中央厨房统一配送的标准化产品。这种期待并非源于对工业化的无知,而是基于对餐饮服务的基本认知——支付不同的价格,理应获得相应价值的体验。如果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营造虚假体验,便构成了对消费者选择权的实质侵犯。
现代餐饮业不可能拒绝工业化。从食品安全、效率提升到口味稳定,预制菜技术带来了无可替代的优势。真正成熟的市场应该能够容纳不同模式:既有完全现场烹饪的高端餐厅,也有合理使用预制菜的连锁品牌,关键在于——诚实。
西贝在此次事件中的应对策略,其实某种程度上就是解决预制菜问题的答案——公布“作业指导书”、开放后厨、承诺公开供应链,这种稀缺的行业透明度,其实才是消费者期待看到的。这也提醒其他餐饮企业,与其纠结于预制菜的术语定义,不如直面消费者的核心关切:我吃的菜是如何制作的?我付的钱是否物有所值?
当然,这场风波中还有很多值得思考之处。比如胖东来CEO于东来的下场发声。9月12日,于东来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任何事没有完美……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企业可以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不少网友不理解于东来为什么要参与别人的是是非非。于东来在评论区进行了解释:“因为正义,因为做一个不错的企业、企业家和企业团队付出的心血太不容易了!可建议、可以理解、可以促使企业改进完善,但不能让企业家灰了心!”
于东来的话,道出了商业批评应有的边界。行使监督权的同时,也需警惕舆论审判对企业和行业的伤害。尤其是网络大V往往拥有百万甚至千万级的粉丝,必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一句缺乏充分依据的指责,可能毁掉一家企业多年积累的声誉,甚至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理性的市场经济应当是契约精神与信息透明的结合体。消费者有权知道他们购买的是什么,企业有义务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舆论监督则应在事实基础上促进这一过程的实现。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建设性的批评而非破坏性的指责,是基于事实的讨论而非情绪化的宣泄。
透明,比任何营销话术都更有价值——这或许是罗永浩与贾国龙之争带来的最重要的启示。希望这场由一条微博引发的餐饮业信任危机,最终成为整个行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当餐饮企业都敢于打开后厨,当消费者都能够明明白白消费,我们迎来的不仅是更好的餐饮体验,更是一种健康成熟的市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