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额是碳市场建设中的关键要素。近日印发的《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明确,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何为“配额”?可以理解为“环境粮票”。政府发放给企业碳排放配额,如果企业碳排放控制得比较好,有结余,就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反之,把“环境粮票”用超了,就要付出额外成本去购买。
《意见》为配额分配方式调整规划了具体的时间表。具体来看,到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可以看到,这一制度设计的核心是通过市场机制将减排压力精准传导至企业,从而推动我国碳市场转向以市场驱动为主。
从强度控制向总量控制全面转型。我国当前采用的碳配额分配方法是基于强度控制的配额分配方法。这种方法只控制产品的碳排放强度,但没有限制企业的碳排放总量。此举虽在制度初期避免了限制产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其控制预期不明晰、减排约束力不够、碳排放资源稀缺性体现不足等局限性日益凸显。
自2021年纳入发电行业,2024年新增钢铁、水泥等行业后,我国碳市场管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成为落实碳减排目标的主体。通过“配额总量控制与渐进收紧机制”,将国家减排目标层层分解至企业层面,是以科学、合理、公平的配额分配方式落实“双碳”目标、服务碳排放双控的必然选择。
从免费分配逐步到有偿分配。目前,我国碳配额为免费分配,在激发企业减排动力方面存在局限,市场流动性不足问题也逐步显现。在这种模式下,碳市场容易出现过度波动,缺乏稳定市场的必要手段。国际经验已经验证碳配额有偿分配的成效。以欧盟碳市场为例,目前,其有偿分配比例约60%,欧盟已通过有偿分配累计获得1800亿欧元财政收入。
对于我国而言,有偿分配体现了“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原则,又通过免费配额缓冲转型压力,有助于实现环境效益与产业竞争力的平衡。主管部门可以适时调整有偿分配的数量和频率,灵活调节市场碳配额供给,从而避免碳价格过度波动。有偿分配形成的一级市场价格还能为二级市场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引导市场参与者形成合理的价格预期,减小因信息不对称和市场投机导致的价格大幅波动。
《意见》围绕配额总量控制和有偿分配制度精准布局,为新的碳市场运行机制落地保驾护航。未来,在配额分配工作中要注意“松紧适度”,做到科学分配,既不能超过企业可承受范围,又要促进国家减排目标如期完成。还要注意公平,让先进企业获益,让“躺平”的企业感到压力并主动采取行动进行减排。此外,落实“严格规范”,强化企业碳排放数据核算核查,完善配额登记、交易、清缴全流程溯源机制,确保每一份配额的流向可查、用途合规。随着《意见》落地实施,相信以配额管理为抓手,我国碳市场将加速迈向市场驱动新阶段,并成为绿色转型的动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