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9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工作发展成就。
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卫生健康服务的能力水平、可及性、公平性都得到了持续改善和提升,特别是人民群众所看重的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持续地改善。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十四五”卫生健康工作的核心思路,这一思路下,我国成功构建起覆盖全民的健康保障网络。雷海潮表示,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成覆盖中央、省、地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服务能力、保障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据监测,我国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得到进一步控制,结核病、乙肝和艾滋病等传染病发病率持续下降或保持在低流行水平。
在诊疗服务端,雷海潮介绍,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服务质量和效率得到双提升。他指出,我国持续推进医疗资源下沉和均衡布局,推动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服务可及性、服务水平都得到提高。据统计,到2024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量已经达到了109万所,超过90%的居民在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服务点。
此外,雷海潮还指出,我国推进医疗、医保和医药“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基本医保覆盖居民的人数保持在13亿以上,稳定在95%左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医疗费用负担明显减轻。
在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医疗保障不断扩围的背景下,我国人均寿命有了显著提高。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较2020年提高1.1岁,有8个省份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
在提升全民健康服务水平的同时,我国聚焦“一老一小”两个重点人群,着力推动健康老龄化,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红指出,老年健康服务再升级,截至2024年底,全国设有1个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和6个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设有老年医学科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达到6151家,占到综合医院总数84.6%。
儿童健康服务体系方面,全国设置3个国家儿童医学中心、6个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推进儿科专科联盟建设,带动提升儿科重大疾病、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4年,我国儿科执业(助理)医师的数量达24.39万人,比2020年的16.34万人增加49.3%;每千名儿童床位数达到2.47张,比2020年的2.18张增加13.3%,服务可及性和专业性显著提升。
医疗创新实力更是持续提升,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郭燕红介绍,我国在研新药数量占全球数量比例超过20%,跃居全球新药研发的第二位,像舒格利单抗、恩沙替尼、谷美替尼等多款国产创新药陆续获批上市,填补了相应领域国产创新药的空白。
医疗器械方面,我国自主研发的光子计数CT,比传统CT空间分辨率提高2至3倍,扫描速度更快,辐射剂量大大降低,效率和效果更佳。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腔镜软组织手术机器人都已研制成功,大大提高了手术精准度,为患者减轻了创伤痛苦。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人工心脏、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设备等产品均实现自主化研发并投入临床应用,让更多患者“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国产高端医疗装备。
此外,郭燕红还指出,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我国在重大疾病防治领域形成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方案”,进一步提升诊疗效果与患者生存质量。以结直肠癌治疗突破为例,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新疗法研究,针对难治性、免疫耐药型转移性结直肠癌,将治疗有效率从13%提升至44%,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延长61%,疗效达到国际该领域最佳水平。
总体来看,我国从“防”到“治”的体系完善,从“普惠”到“精准”的服务升级,从“跟跑”到“领跑”的科技突破,“十四五”时期我国卫生健康事业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成就,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更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