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Inclusion·外滩大会见解论坛“AI落地金融之路”9月10日举行
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从“技术探索”迈向“产业落地”,金融行业作为数据密集、场景丰富的领域,已成为AI技术应用的“主战场”。
9月10日,蚂蚁消金首席科学家康宇麟在2025Inclusion·外滩大会见解论坛上表示,AI大模型为风控科技赋予了全新能力,能够像人一样去思考:通过大模型大幅拓展用户画像维度,显著提升碎片化客群PD模型的性能,进而输出个性化风控决策。从而实现传统金融风控难以达成的目标,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与安全性。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24年,蚂蚁消金累计服务的消费者中,有1.27亿是新市民群体,新开通花呗用户中没有信用卡使用记录的占到80%,可识别职业类型的用户中蓝领用户占比约50%。
过去十年间,中国消费金融经历了充分发展,但金融供给的错配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新蓝领等群体,低利率的普惠金融供给仍有不足。
“我们一直通过技术寻求解决供给问题”,用科技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安全性。据康宇麟介绍,在经历了“自动化阶段”、“智能化阶段”后,蚂蚁消金从2023年起开始探索AI风控应用。他认为,这标志着信贷风控管理从“规则驱动”到“数据驱动”,最终迈向“认知驱动”的跃迁。
在康宇麟看来,AI大模型的出现,带来了3个全新能力:知识理解、碎片信息学习和知识推理,为风控科技注入了全新动能。“当前大模型已经实现了传统风控难以达成的突破:首先,它能自主挖掘更多特征,捕捉专家曾忽略的视角,大幅丰富用户画像维度;其次,可高效学习碎片化信息,显著提升碎片化客群的模型性能;最后,能学习人工审核专员的审批逻辑,进而制定‘一人一策’的风控策略。”
康宇麟认为,随着大模型能力的持续升级,未来完全可以为每一位用户配备专属的AI信审员。
据悉,蚂蚁消金探索了用户自主提交信息与实时场景数据结合的风控模式,同时也基于应用大模型和多模态图关系网络,进一步尝试拓宽“减少信息不对称”能力的边界。
比如,花呗受到职场新人等群体欢迎的额度互动功能“小红花”,背后就有智能体交互式引导用户,提交职业资格、技术证书等多元材料,经过智能体识别、理解、评价、决策,由此获得更好的普惠服务。再比如,智能体能够学习策略专家的经验,自动分析、生成策略、验证效果,相当于复制出若干个有丰富经验的策略专家,可以极大提升风控策略研发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