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公募基金规模突破35万亿元,行业正步入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一场围绕投研生产方式的系统性升级正在悄然推进。近日,中欧基金“向前一步”中欧制造·投研体系升级发布会顺利举行。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首次在公开场合,系统阐释了公司近年来全力推动的“工业化”投研体系升级战略。

窦玉明介绍,基于公募基金投研体系从理念到流程的框架重构,更基于对整个行业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刻思考,中欧基金正努力将“用长期业绩说话”的实现路径,从依赖个体转向依靠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基金的“制造方式”。同时,中欧基金致力于让可持续的高质量基金产品从依赖个体的“偶然”,进化为体系输出的“必然”。
《证券日报》记者从现场获悉,中欧基金所提出的“工业化”并非“去个体化”。相反,在成熟的工业化体系中,人才的不可替代性将进一步凸显,每一个个体都是“智慧生产线”上的关键一环。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契合未来投资框架的“第三代基金经理”。
自2023年首次提出“资管工业化”理念以来,中欧基金持续探索并制定了“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的投研体系升级战略,最终将其凝练为“中欧制造”这一投研品牌。窦玉明坦言,真正的体系升级绝非一蹴而就,“这只是一个开始,要想真正取得效果,预计还需要十年时间的努力。”
为何必须走向“工业化”?窦玉明表示,主要受两大因素的推动,一是市场发生了变化。当前公募基金总规模突破35万亿元,传统的“明星基金经理单兵作战”模式已难以适应市场复杂度与规模体量。二是随着基金公司管理规模增加,单一收益来源容易导致业绩不稳定。因此,通过团队化、协作化的投研模式构建多元收益来源,已成为必然选择。
此外,客户需求也日益多元和理性。银行理财、保险资金、个人投资者等不同客户的风险偏好、收益目标和持有周期都不同。资管机构必须从“生产我们能生产的”转向“生产客户真正需要的”。
几年前,中欧基金将原有十几个事业部整合为主动权益、固定收益、多资产解决方案、量化投资四大生产线,以“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三大支柱推动从“强调个体”到“强调整体”的转变。极致的专业化是工业化的第一块基石。“工业化”是中欧制造的第二个组织升级,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数智化是中欧制造升级的最后一步,即数字化(结构化存储信息)和智能化(将投研逻辑转化为模型),通过提升投研的覆盖度、效率和客观度,提升整体投资胜率。
据悉,通过“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的协同,中欧基金希望构建一个真正能够产出更高良品率并具备长期生命力的投研体系,让每一个专业人才更好地发挥天赋与专注力,并在组织中获得系统性的支持与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