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据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发布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国函〔2025〕86号)。
批复显示,同意自即日起2年内开展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合肥都市圈、福厦泉、郑州市、长株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重庆市、成都市等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在同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国务院批准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的10个地区,是发展基础较好、经济增长支撑作用强的城市群、都市圈或者中心城市,改革基础条件较好,也具有较强代表性。各地区试点方案总体结构基本一致,但具体改革措施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围绕激发技术要素创新活力,推进土地要素集约高效配置,引导人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加快培育和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增强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资源环境市场制度建设,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试点方案自批复起实施2年时间,预计2027年完成试点任务。
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司长孔维东表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原有工作基础上继续深化实践探索,不断提高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部分试点地区的探索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在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方面,赋予试点地区更大的土地资源管理自主权,支持这些地区依据人口存量和变化趋势来匹配新增建设用地;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
在创新产业用地供应方面,建立健全长期租赁、先租赁后出让、弹性年期供应等市场供应体系;支持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和清单管理制度,推行产业用地“标准地”模式供应;保障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完善产业用地“亩均论英雄”的综合评价政策体系。
在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再开发方面,细化完善低效用地认定标准,推动城镇低效用地腾退和主动退出;推进国有企事业单位存量土地的盘活利用,鼓励经营主体通过建设用地整理等方式促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探索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和分层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鼓励采取市场化方式盘活存量闲置土地,进一步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指出,采取市场化方式盘活存量闲置土地并非新提法,前些年土地出让量大,且地方城投托底现象严重,导致不少城市土地库存规模较大,不少地块规划条件已不适应新形势,需要通过调规来优化土地利用。同时,“收储存量闲置土地”也是2025年稳地产的重要发力点。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6月,自然资源部、发改委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妥善处置闲置存量土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确鼓励地方政府“收、调、供”联动。同年11月,自然资源部发布通知,要求各地积极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加大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并明确,优先收回收购企业无力或无意愿继续开发、已供应未动工的住宅用地和商服用地。
根据中指研究院监测,截至8月末,26个省市已公示的拟使用专项债收购闲置存量土地的总金额超6100亿元,专项债实际发行约1752亿元。
同时,根据自然资源部于9月10日披露的数据,“十四五”以来,已累计处置闲置土地面积500多万亩,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71万亩。其中,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存量土地供应已经占比过半。
孔维东指出,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的决策部署,指导试点地区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稳步推进,促进土地要素有序流动与节约集约高效配置,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