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9月11日电(记者魏雨田)“张曼您好,您投递的简历已经初步通过审核,请回复您的邮件地址,HR部门稍后会发送一封面试邀请函。”近期,正在求职的应届毕业生张曼(化名)收到一条招聘短信,她没有多想便回复了邮箱,然而这条短信正是一场“杀猪盘”的开端,最终导致她损失上万元。
这样的遭遇并非个例。记者调查发现,该类骗局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不法分子通过瞄准求职新人、冒用上市公司或行业龙头企业的名号并且通过伪造官方文件来增强骗局的可信度。
关于此类诈骗,相关人士提醒,求职者需要重点警惕交费入职、预存资金考核等明显偏离常规招聘的环节。从行业治理层面来看,需要厘清招聘平台的责任范畴与行为边界,平台要强化对入驻招聘企业的信息审核力度,切实加强对求职者的个人信息保护,从源头上减少诈骗信息触达求职者的可能。
一条陌生招聘短信引发损失上万元
近期,张曼向记者讲述了自己求职被骗的全过程。几天前,她收到一条陌生手机号发来的短信,对方称其投递的简历已通过初步审核,希望她回复邮箱地址。
“失业之后,我每天都处于焦虑情绪中,在智联招聘、BOSS直聘上投了几十份简历,每天守着手机电脑,就怕错过好的求职机会。”收到短信后,张曼产生过疑惑,简历里明明标注了邮箱,对方为何还要特意发短信?但因为急于找工作,她没再多想还是回复了邮箱地址。
没过多久,张曼的邮箱收到了一封带附件的邮件,附件是一份盖有宝胜集团公章的面试邀请函。邀请函里介绍了公司背景、拟聘岗位、薪资待遇,还包括工作时间和绩效评估标准等细节,看起来与正规企业的招聘流程没有多大区别。
在后续沟通中,所谓的“人事专员”提出,为了让员工更快适应工作,需先进行两天“试训”。“试训”内容也很简单,每天线上工作3小时,基础薪资为160元,但是所有工作流程要通过一款名为“飞书办公”的App完成。
抱着试试也不亏的心态,张曼同意参与试训,并且按照要求下载了飞书办公App,还被拉进一个工作群,“同事”们在群里热火朝天地聊着。工作第一天,她按照“考核专员”的要求完成了几十条信息录入与数据分析任务。结束后,对方直接向她的微信收款码转来160元。“看到钱真的到账,我之前那点警惕彻底没了。”张曼说。
第二天,试训内容突然变了,“考核专员”称,需要通过资金垫付来完成测试,还给出两种垫付方案:垫付1080元可以返还1404元,垫付2280元可返还2964元,金额会返还到App上。
此时,群里的一些“同事”们开始积极完成任务,有人说“已经垫付完了,在等返款”,还有不少人晒出App内提现到账的截图,甚至有人抱怨“任务太少了,垫付金额太少,后悔没多垫付一些”。
在“同事”们积极工作的带动下,张曼尝试了第一笔1080元的“垫付”,很快就收到了App内的返款。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张曼又陆续进行了几次垫付,返款也都到App账户中了,她逐渐放下戒心,开始提高垫付金额。
可是,在她某次垫付后,“考核专员”突然告知张曼,“操作步骤有误,系统判定无效,需补缴资金重新测试”。张曼补完款后,对方又以“系统数据修复未成功”为由,要求她继续转账。直到前后转出上万元,App内仍没有返款,也无法提现,意识到被骗的张曼突然醒悟:“群里那些‘同事’都是提前安排好的托。”
张曼的遭遇并非个例。记者梳理发现,有多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公开分享求职受骗经历。其中一位网友透露,自己被骗走了数十万元,诈骗流程与张曼的经历高度类似,只是下载的App名字不同,更具迷惑性的是,不法分子还向她发送了伪造的金融监管机构官网界面和银行交易页面,直到她察觉不对提出报警,对方立刻把她“踢”出群聊。
从网友们披露的信息来看,受骗者被骗金额,少则数百元,多则达几十万元;而涉及的求职平台既包括前程无忧、智联招聘、Boss直聘等主流商业招聘平台,也有国聘这类官方背景的招聘渠道。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仍有遭遇此类诈骗的求职者在社交媒体陆续发声,持续披露受骗细节。
多重手段突破求职者信任防线
记者梳理发现,该骗局能够成功渗透的核心在于,不法分子精准运用了冒充知名上市公司、针对求职新人并且伪造官方文件三重手段,层层递进降低求职者警惕,最终实现诈骗目的。
首先是优先冒用上市公司、“独角兽”企业名义,“拉虎皮扯大旗”降低求职者防备意识。据不完全统计,天地科技、锦江集团、弘元绿能、新华锦、碧水源、国联股份、亨通光电、易点天下、软通动力等多家上市公司均被不法分子冒名用于招聘诈骗。
骗局的猖獗已引发上市公司警惕,今年6月,上市公司利尔达便发布官方声明称,近期有不法分子冒用公司名义发布招聘信息,诱导应聘者扫码下载软件并缴纳费用。对此,利尔达已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醒求职者,正规招聘绝不会以“预存资金”为条件,切勿轻信陌生链接、不明App及转账要求。
其次是实施“精准推荐”。记者调查发现,此类诈骗短信的目标受众呈现高度集中的特征:接收者几乎均为正处于求职阶段的求职者,其中又以应届毕业生及工作年限较短、初入社会且涉世未深的群体为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位拥有稳定工作的受访者均明确表示,从未收到过类似的诈骗信息。
根据多名受骗求职者透露的信息,不法分子发送的招聘通知书里的工作地点,往往都和网友意向求职地点一致,通过“地域适配”,让虚假招聘信息更具说服力。
此外,不法分子还通过伪造官方文件与机构信息来增加可信度。在诈骗过程中,不法分子不仅会在录用通知等文件上伪造招聘公司的公章,还会对金融监管部门、银行等机构的信息进行仿冒,有了这些虚假“官方”的背书,进一步消解了求职者的疑虑。
厘清平台责任边界,“技术+人工”防范风险
在上述诈骗案里,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受骗者都在不同的招聘平台提交了简历或求职信息。
“此类纠纷的核心在于厘清招聘平台的责任范畴与行为边界。”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音江认为,若平台事先经过了求职者授权同意,并且明确告知根据求职者条件提供相关岗位匹配,那么此类岗位推荐服务具有一定合理性。反之,若平台在未经求职者同意的情况下,为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将求职者个人信息出售给“空壳”公司或其他个人,或者允许空壳公司通过付费方式,批量购买数百上千条符合特定条件求职者的个人信息,则该行为明确涉嫌违法以及侵犯求职者的个人信息保护权。
记者注意到,主流招聘平台已设置了基础安全防线。浏览招聘App和小程序,招聘页面底部普遍标注了安全提示,明确列出扣押证件、收取财物、诱导异地入职、违法使用简历等违规行为,并且提醒求职者可向平台举报。
尽管平台设有防线,但审核环节仍存在漏洞。一家企业的人事人员向记者解释,招聘平台对入驻企业有明确资质要求:注册时必须提交营业执照原件及加盖公章的确认文件,以此验证经营真实性。“但部分不法分子会通过非法途径获取企业盖章文件或营业执照复印件,借此绕过审核注册账号,给虚假招聘留下可乘之机。”
“冒充上市公司伪造录用通知、PPT 的行为,已涉嫌诈骗罪。”知恒(上海)律师事务所刑事律师刘正要分析称,冒用上市公司公章的行为,可能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80条的伪造公司印章罪。而诈骗过程中伪造国家监管机构官网、银行交易截图等行为,实为实现诈骗目的的违法手段,仍属诈骗罪范畴。
谈及如何防范此类诈骗,陈音江认为,关键是要压实平台的主体责任。一方面要强化平台对相关招聘企业的信息审核,确保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并采取措施确保求职者的个人信息安全。未经求职者同意,不能擅自采集、使用或贩卖其个人信息。
另一方面,平台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风险鉴别能力。陈音江举例表示,可通过技术手段核验招聘企业是否具备相关经营资质,排查无实体公司大规模招聘、招聘岗位与企业主营业务严重不匹配等高风险情形,一旦发现招聘企业存在异常现象,及时通过人工审核等手段排查风险隐患。只有将技术筛查+人工复核两种手段紧密结合,才能有效降低潜在风险,切实保障求职者的合法权益。
对于求职者个人来说,刘正要提醒,务必警惕偏离正常流程的环节,尤其是针对要求点击第三方链接、下载陌生App或伪造国家部门、银行网站截图等场景。此外,任何理由的提前交费的要求都应拒绝,全程留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求职者一旦怀疑受骗,要立即报警并提交证据。(参与采写:刘子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