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加大绿色低碳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投入,重点突破可再生能源、新型储能、智能电网、氢能等关键技术,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完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
在9月10日召开的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第四届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作了上述表示。
刘振民说,当前,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影响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自应对气候变化谈判启动35年来,在联合国的推动下,各国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法律文件,奠定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法律框架。
“这三个文件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确定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及各自能力原则,明确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义务,确定了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这些都是国际社会基于科学研究政治和法律共识,是全球治理的基石,是当今各国要坚守的原则。”他说。
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10年前《巴黎协定》的达成也确立了人类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两年前的迪拜大会开启了以公正、有序、公平方式脱离化石原料的全球能源转型进程。
“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全球气候治理面临新的挑战,地缘政治冲突、能源安全危机、经济复苏乏力等因素,给全球气候合作带来了不确定性。”刘振民说,2024年举行的COP29大会,虽然诞生了“巴库气候团结契约”,但发达国家在资金义务、能力建设与技术转让等关键议题上仍存在分歧。
刘振民说,过去一年,我们见证了全球多地突破了历史极值的极端高温天气,目睹了更加频繁的暴雨洪涝和持续干旱,感受到了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粮食安全、水资源保障等领域带来的严峻挑战。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最新报告,全球温室气体浓度、海平面上升、海洋热量等多项气候变化的指标都创下了新的纪录。
“这些数据警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已经刻不容缓,需要各国更加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加快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行动。”刘振民说,中国始终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贡献者,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中国将要在完成全球历史上最高碳排放强度的降幅,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前所未有。

9月10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在第四届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上发言。
他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持续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截至今年7月底,中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量达到21.7亿千瓦,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规模的近六成;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建立起当今世界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在这场变革中,科技创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刘振民说,从可再生能源技术突破到新型储能技术应用,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到智慧环保系统的构建,每一项创新都在为应对气候变化注入新的动力。中国在多个环保技术领域已实现并跑甚至领跑,为全球能源市场供应了70%的风电装备,80%以上的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十年保持全球领先。
“在当前全球绿色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刘振民表示,中国要继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投入,重点突破可再生能源、新型储能、智能电网、氢能等关键技术,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
同时,加大推动产业绿色转型。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要完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化升级。
刘振民表示,中国将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坚持开放创新,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主动参与全球绿色技术标准的制定,加强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第四届中国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办,本届主题为“科技领航启新程,智绿融合创未来”,聚焦“美丽城市”与“低碳园区”两大场景,探讨绿色转型路径。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郭承站表示,未来将从引领、推动、行动三方面发力,加强院士对环保产业的赋能。聚焦节能减排、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突破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关键技术,深化“政产学研用”融合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组织编制的《生态环保企业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团体标准10日发布。该标准致力于科学评估企业ESG信息披露水平,引导环保企业规范、系统地开展ESG信息披露。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标委会主任委员滕建礼介绍,截至目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已发布团体标准100余项,在超低排放技术、数智化监测监控体系建设、温室气体计量等方面,提供了标准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