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首届外滩大会在黄浦江边开幕,“金融科技”成为一个新词,不少人是首次听说。
五年后的今天,2025外滩大会在上海如约而至,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金融科技”这个词,议题更聚焦在RWA、通证经济、智能创投、AI向善……
“当金融科技在生活中具象化了,你就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一名外滩大会的深度参与者如是说。五年来,上海在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联动发展中,金融科技同水电气,深度融入城市血脉,不只是高楼里的PPT和代码,而是走进田间、服务小微、惠及百姓。
从概念走向实用
2024年底,上海标志性农产品马陆葡萄迎来一次特殊“上市”。它并未登陆A股、港股或科创板,而是在上海数据交易所完成了一笔1000万元的股权融资。这一事件让不少投资者感叹:“不愧是上海。”
此次融资的核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水果产量或农场估值,而是名为“马陆葡萄RWA”的数字资产。
RWA,即Real World Asset Tokenization(真实世界资产通证化),是一种将实体资产所有权通过区块链技术转化为可交易数字代币的新型融资方式,尝试将万物量化,让万物流通。
马陆葡萄的葡萄植株、大棚等实体种植设施,以及生长周期、产量预测等生产数据,均被整合并上链,形成可量化、可追溯的数据资产。这意味着,投资者所购买的不仅是葡萄本身,更是覆盖种植、管理、销售全链条的产业权益。
今年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科技企业蚂蚁数科发布了国内首个金融推理大模型。推理的风,终于在上海吹向了金融行业。
有了能推理的“大脑”,AI更能够理解复杂语义、捕捉用户潜在需求,真正“懂业务”。例如,在银行信贷场景中,该模型不仅能自动识别扫描合同中的关键信息,还能修复模糊条款结构,精准标注如“抵押率上限70%”等核心内容,并通过语义分析判断不同年份政策的适用边界。
据悉,上海某银行已将该AI模型应用于手机银行系统,创新“对话即服务”模式,用户通过自然对话即可获取各类金融服务,推动银行老年客户满意度提升显著,月活用户同比增长25%。AI进化成一个不知疲倦的“专家级助理”。
一边是可食用的农产品,一边是看不见的AI算法,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其背后共同指向一个趋势:金融科技(FinTech)开始逐步融入日常生活。
金融科技,即利用新技术改进和优化金融服务,使其更高效、便捷、普惠。当前,AI智能体已在银行、保险等领域广泛落地,区块链等去中心化基础设施持续完善,金融技术正从“概念”走向“实用”。
正如美国金融科技投资银行FT Partners所指出,2025年将成为金融科技行业的分水岭,唯有兼顾技术创新与经营效益的企业,方能在变革中脱颖而出。
哪里,是金融科技从“概念”走向“实用”的试验场?
上海站在全球最前沿
马陆葡萄背后的“资产通证化”实践,以及大模型所代表的“AI+金融”探索,正是当前全球金融科技领域最具前沿性的创新方向。
在这一轮金融科技新浪潮中,中国和上海,站在了最前沿。
《2024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显示,在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前20名中,中国共有5座城市上榜,数量超过美国的4座。在英国智库Z/Yen集团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上海紧随纽约位列全球第二。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发布了“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发展指数”,上海则列第三位。
2025外滩大会开幕前夕,有一种观点开始流行:以上海为代表的亚洲金融科技中心,已经开始真正崛起。
去年9月,上海出台《高质量推进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的行动方案》,用7大项31条政策措施的超预期力度,持续提升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发展的竞争力。
一年以来,凭借独特的AI产业优势,上海金融机构在算力、语料、场景和中试基地等方面“多点开花”。目前,在沪银行、基金、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均已全面开展大模型应用,以提升自身的数字化水平和服务效率,落地效率之高,令人惊讶。当下,上海已有9款金融领域垂直大模型完成备案,涵盖量化、投研、投顾、投教、投资等场景。
区块链技术凭借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与金融行业有天然的“亲近性”,上海也是“一个都不能少”。上海各大金融基础设施、国有大型银行分行、市属金融机构均上线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业务场景。依托国家区块链网络(上海枢纽),上海持续推动金融领域区块链应用场景的扩围放量,参与机构数量稳步增长,应用生态日益丰富。
业内普遍认为,上海在金融科技应用层面已位居全球前列,在研发投入、创新成果产出以及信息科技产业规模等方面均优于伦敦,随着城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金融科技发展潜力正进入加速释放期。
事实上,借助良好营商环境、丰富金融资源和应用场景,上海吸引大批金融科技公司在沪集聚,已成为全国最主要的金融科技企业集聚地。《2024福布斯中国金融科技影响力企业50评选》,上海企业数量占40%。
这样的实力背后,必然有创新的引擎。
外滩创新层出不穷
产业端的爆发,从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上海能成为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旗手,靠的是五年以来持续的长坡厚雪、步步登高。
2020年,上海明确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同一年,外滩大会在黄浦江边也拉开序幕。从此,新型支付、区块链、Web3.0、AI智能体等前沿技术在此生根发芽,蓬勃生长。这不仅是政策的远见,也是时代的机遇。
五年来,外滩大会已跃升为亚太三大顶级金融科技盛会之一。今年,外滩大会更是与新加坡金融科技节、香港金融科技周首次同台对话,实现历史性“三会聚首”。2025外滩大会吸引了包括16位院士和图灵奖得主在内的全球顶级专家、近百位AI科学家和企业家前来,探讨金融科技等前沿问题。
伴随着外滩大会,上海金融科技企业层出不穷的创新,不断增长的实力,正是这种外部吸引力和号召力的关键。正如印尼支付平台Dana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Vince Iswara(张神源)所言:“很多数字支付创新都起步于上海,这里是全球数字科技企业,特别是新兴市场创业者的向往之地。更令人惊讶的是,这里的创新仍然层出不穷。”
但上海追求的不止于“高大上”,在外滩大会的展台之间,记者也嗅出了“泥土”的气息,那是来自最基层的真实回响。
网商银行曾在外滩大会上展示了“大山雀”系统,旨在解决农村金融长期面临贷款规模小、征信空白、风控难、成本高等难题。依靠卫星遥感系统,通过识别耕地面积、作物长势,结合气候与行业数据,为农户精准授信。目前,“大山雀”服务181万农户,其中80%为征信白户,近80%种植面积不足10亩,累计授信达1990亿元。
AI金融大模型也不应该只是大企业的专属服务,中国仅0.2%的小微企业配有专业财务顾问,而数以千万计的中小微企业才应该是AI金融的“星辰大海”。
以前授信风控依赖静态数据,现在AI能读懂照片、视频和发票。曾在外滩大会展示的“百灵系统”通过AI识别各类发票、门头照等真伪识别准确率超95%,小微资金流预测误差率低于5%。一家塑料厂老板只需要上传货架照片,授信额度从10万立马升至65万。
站在新的起点回望,上海这座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正由这些细微而坚实的改变积累而来。
回到2020年首届外滩大会,一名上海4岁女孩在黄浦江边问,长大后的世界是什么样?
五年过去,外滩大会或许给出了阶段性方向,这是一个葡萄能融资,农田能上链,小店用AI专家的世界。
这就是上海的答案,也是一个关于金融科技的答案。当科技变得强大,金融才能更有温度。这场深刻变革,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