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向杲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开展10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央行买断式逆回购操作能够直接影响当下的流动性,进而影响金融市场走势以及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市场各方也通过观察央行买断式逆回购操作的规模和频次,判断货币政策动向和流动性趋势。
近期,我国股票市场持续回暖,债券市场波动加剧。与此同时,实体经济正加速转型。在这一背景下,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均对资金流动性状况格外关注。央行也及时“回应”市场流动性需求,频频开展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据笔者梳理,今年以来截至9月10日,央行已经开展了17次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去年全年为4次。
通俗来讲,央行进行买断式逆回购,是指央行从一级交易商(如大型商业银行)手中购买债券,并约定未来由交易商回购相同数量同种债券的交易行为,以此实现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笔者认为,结合当前金融市场运行状况、金融机构经营情况以及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来看,央行今年以来频频开展买断式逆回购操作主要有三方面意义。
其一,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
从全球央行货币政策实施经验来看,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的手段多样,达到充裕并非难事,例如降准降息等方式可迅速提升市场流动性。但要实现“合理充裕”却并非易事,主要原因在于各国央行需兼顾多项指标,寻求抑制通胀、刺激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和保障就业等诸多方向间的微妙平衡。
因此,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是一项精细工作,需要监管部门准确把握货币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从我国央行近期的公开市场操作来看,在前期总量与结构性货币政策基础上,央行根据资金面松紧频频开展买断式逆回购,有助于实现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持续营造稳定适宜的金融环境。
其二,促进股票与债券市场平稳运行。
股票与债券市场的健康平稳运行,既关乎居民财富保值增值,也关系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近期股市持续回暖,债券市场受股债“跷跷板”效应影响出现波动,在这一背景下,投资者对流动性变化尤为敏感。央行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向市场投放流动性,既避免了流动性过度宽松,也防止流动性过度紧张。近期银行间市场隔夜及7天期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持续小幅波动就是佐证。总体而言,相关操作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对市场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促进股票与债券市场平稳运行。
其三,推动金融机构高效服务实体经济。
央行买断式逆回购操作采用“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的市场化方式,其操作利率通常低于同期限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这有助于直接缓解商业银行在息差收窄背景下的负债成本压力。银行负债成本下降为贷款端利率下行提供了空间,使货币政策利率能够更顺畅传导至实体经济,最终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此外,与央行传统的7天、14天质押式逆回购相比,买断式逆回购期限更长(3个月、6个月),填补了短期工具与MLF之间的“期限空白”。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可获得稳定、可预期的中期资金支持,便于其进行中长期信贷规划,减少因短期资金波动导致的信贷投放谨慎情绪。
央行近期频繁开展买断式逆回购操作,不仅为金融市场注入了适宜的中期流动性,更彰显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日趋成熟与精细化。它犹如一套精密的水利系统,既能有效防范资金“洪涝”与“干旱”,又能精准灌溉实体经济,确保金融活水畅流于国计民生的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