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家长刘莹(化名)的孩子最近升入小学一年级,她发现,孩子的书包好轻。开学第一天,孩子拿回了新书,只有几科的课本和一本字典。
几年前刘莹的大女儿读小学时,刘莹提前几天到校领了一大摞新书回家,除了课本,还有每科配套的练习册、习题集。
“书包变轻最大的好处是,孩子可以每天自己背书包上下学。大女儿上小学时,书包足有十几斤重,孩子根本背不动,只能由家长代劳。”刘莹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孩子的书包变轻背后,是教育部今年5月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发布16条负面清单,其中包括严禁违规征订教辅,或以任何形式强迫、诱导学生通过指定渠道购买教辅材料等。
近期,各地下发新学期教辅进校政策,有的严格执行“一科一辅”,有的不再统一订购任何教辅。消息传来,教师、家长的反响两极分化,有的高兴且赞成,认为学生减负落到了实处,也有不解甚至反对,认为会影响正常教学。
事实上,教辅治理不是“一刀切”地禁止学生购买、使用教辅,其具有鲜明的指向:斩断教辅统一订购黑色利益链。
这次教辅治理,与以往的治理有很大不同,不仅做“减法”,还要做“加法”,在减轻学生学业、经济负担的同时,推动课堂内外提质增效。
“盲目做题有什么用”
变化非常明显。
“大女儿上小学时,学校虽然发了习题集,但是老师并不布置里面的作业,买回来就放在家里,学生爱做不做。” 刘莹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每个学期还会给家长发送订阅期刊报纸的链接,订阅的杂志孩子从来都不拆封。”
她的女儿今年已升入初中,发的新书明显“瘦身”,除了课本,就只有每科配套的同步练习册。
刘莹很欢迎这样的变化。“学校每天发的纸质作业是足质足量的,再发不配套的、多余的练习册,只会让学生盲目刷题、徒增焦虑。”
但在有的地方,新学期学校只发了课本,没有发配套的练习册,这导致了家长的误读。一时间,“将全面封杀教辅资料”,“学习失去抓手”等误读在家长群中流传。
有的家长抱怨:“学校不发教辅,但别的地方却在发,今后孩子在考试时怎么和别人竞争?”还有的学校配套举措不够,不发教辅后,每天发一页电子版习题让学生自己打印,家长反映“更麻烦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各地落实教育部教辅订购负面清单,举措大体分为两类:免费向学生提供配套教辅,但每科只配套一本教辅;停止统一征订任何教辅材料,只向学生免费提供配套作业本等学习材料。
刘莹是个80后,她回忆道,自己读初中时学校没有征订过任何教辅,作业是老师自己组卷、油墨印刷的习题。“现在的教辅琳琅满目,老师可以随意布置,有的非作业的练习册甚至都不给批改,如此盲目做题有什么用?”
家长中间既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教师同样如此。
“全面取消同步练习册之后,有的老师明确表示治理方法过激,这让以往过于依赖各类教辅布置作业的老师有点无所适从,短时间内难以提高校本作业设计能力,通过微信布置电子版教辅作业的现象有所抬头。家长只好自掏腰包购买教辅,由于不会挑选,只好多买一点,反而加重了负担。”中部某省一名地级市城区教研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但合肥市一名初中英语老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非常支持教辅治理。“英语学科本来就应该注重听说练习,没必要大量刷题,减少统一征订的教辅,既给学生减负,也给教师减负,更让教育教学正本清源。”
根治教辅征订乱象
此次教辅治理,其实算不上“史上最严”,只是对既有政策的再次强调。
早在1998年,教育部就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学校不得向学生强制或变相强制推销学习用品、出版物或其他物品和商品”。
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降低中小学教材价格深化教材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的通知》,要求“中小学校不得组织学生购买一切形式的教辅材料”,“发行部门不得向学校发行或搭售教辅材料”。
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不再“一刀切”禁止教辅进校,而是确立了教辅征订自愿、“一科一辅”、学校代购不得从中牟利等原则。
此次教辅治理,就是按照该办法的要求所进行的,留出了学校按照规定自主使用教辅的空间。
今年7月3日,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深化“校园餐”专项整治和开展利用征订教辅购买校服谋利等问题专项整治推进会。会议指出,根治教辅征订乱象,重点强化入校全流程管控,推进免费教辅政策落地,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让教辅回归教育本质功能。
何为根治教辅征订乱象?就是要斩断教辅征订黑色利益链。
据新华社《半月谈》报道,“学校安排一科订一套,有些老师还会另外增订,不为教学只为拿回扣;教辅推荐订购层层加码,有地方8年间教辅征订人均费用翻番;教辅材料背后利益深度捆绑,一名教育局一把手落马牵扯到多所学校,多名教育部门和学校干部职工涉案。”
该报道披露,近期被查处的中部某县教育局一名教育股长,曾连续4年组织全县中小学生征订两种教辅材料,共收受回扣上百万元。一名教辅代理商透露,一本教辅材料刨去发行、税费等成本还剩不到三成收益,其中一到两成要用来给回扣。
治理的方式可谓铁腕。教辅进校的前提是要通过省级教辅评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多个省份印发的教辅评议细则中,都写明教辅材料评议全过程应主动接受省纪委监委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监督。
公开报道显示,山西某市纪委与教育局成立治“辅”专班,组织1500余名机关、学校干部深入当地学校周边407家书店明察暗访,与各县(区)教育局、市教育行政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市直中小学校一把手逐一谈话提醒,组织全市2.76万名教师签订承诺书,给予数十人党纪政务处分。
但正是因为教辅治理针对的是统一征订环节,其并不干涉学生自主使用教辅。
近日,某省教育厅发文章辟谣“严禁小学教辅材料进校园”,指出“不存在不允许学生个人自带学习材料进校园问题,学生如学有余力,可根据自己学习需求携带自购的相关学习材料到校”。
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此次教辅治理的亮点还在于,不仅做“减法”,还要做“加法”。
“加法”首先在于,学校可以按照规定统一订购教辅,但鼓励免费提供,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中国教育报近日报道称,山西为180余万名学生提供免费教学资料1200万册,节省家庭开支6600余万元;广东在珠三角地区实现义务教育教辅全免费,正逐步向全省推广。刘莹也告诉记者,孩子配发的同步教辅并不收费。
“加法”还在于,各地利用优化校本作业、自编学习资料等方法,填补减少教辅后的“空白”。
“有些教辅过散、过滥,质量不高,此次教辅治理清理掉不必要的教辅,代之以教研室和学校自研的学习资料,达到减量提质的效果。”上述中部某市城区教研员说。
江西已是第二年严禁中小学校向学生推荐、统一征订或代购任何教辅材料。近日,江西师大附中滨江分校发布致家长的一封信,信中写道,“我校积极参与区域优质资源共建,由骨干教师共同研发的《校本作业》也将根据教学进度由学校统一印制使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赣教云等官方平台提供大量免费、优质的课程资源与学习资料,涵盖各学段各学科,建议您引导孩子合理使用”。
山西今年4月发布的《中小学教辅材料评议与选用管理实施细则》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开发供学生免费使用的教学辅助资源。
“加法”更在于,通过治理教辅,减少教辅依赖,倒逼学校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全国工商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监事长马学雷认为,不同程度上存在的教辅依赖症,其实折射出了课堂教学效能不足、教师个性化作业设计能力有限,以及考试对标准答案的路径依赖。
上述教研员认为,今后,教师要转换思路,把作业设计作为课堂提质的关键因素,精心布置有深度、开放性的课堂练习。
“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主要依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深度启发的师生互动、项目制教学改革等,教辅只是极其次要的补充。对此,我国基础教育正采取一套组合拳去应试化,降低对题海战术和教辅的依赖。” 马学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