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北京市朝阳区“两区”建设五周年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北京“两区”建设主承载区,五年来,朝阳区聚焦国际金融、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推动150余项改革政策落地,形成87项制度创新成果,15项举措全国推广、数量全市第一。累计新设外资企业2398家,占全市28.4%;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173家,占全市七成。今年1—7月,实际使用外资13亿美元,占全市43.7%,进出口总额7239亿元,占全市39.8%,多项指标居全市首位。
累计形成87项制度创新成果
制度创新是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的关键。作为首都国际交往重要窗口和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五年来,朝阳区持续深化制度型开放,打造高水平开放新引擎。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张梅表示,“两区”建设以来,朝阳区推动150余项先行先试改革试点政策实施,落地109个在全国、全市具有首创性突破性的项目和试点,累计形成87项制度创新成果,15项原创性改革举措面向全国复制推广,数量居全市首位,9项改革举措向全市复制推广。
以“两区”建设为契机,朝阳区积极拓展金融领域开放深度,落地全国首家新设外商独资证券公司——渣打证券,宝马(中国)保险经纪、安顾方胜保险经纪成为资管新规以来首批获批的中外合资保险经纪机构。率先落地增值电信业务开放试点,获批业务种类和数量全国领先。推动文化领域扩大开放,率先支持英皇电影成为全国首家CEPA电影制作开放政策受益企业。
为保障要素流动顺畅,朝阳区在全市率先开展国际收支便利化全环节改革试点工作,先后设立“北京CBD跨国企业数据流通服务中心”和“北京朝阳国际数据跨境服务枢纽”,初步形成数据跨境流动一南一北的双平台服务体系。
此外,朝阳区还落地自贸区内企业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制度,并率先为外籍人员提供“两证联办”一窗受理服务。
上半年全区金融业同比增长14.1%
随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朝阳区产业发展呈多元业态融合、高端产业集聚发展态势。五年来,朝阳区聚焦产业迭代升级,基本形成了以国际化为特征,以金融、商务服务、高新技术、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目前,区内金融机构数量突破1800家,其中外资(合资)机构近400家,占全市总量约65%。自贸试验区朝阳组团内落地16家自贸专营银行、全市首家自贸试验区专营证券和专营保险机构,数量全市第一。落地全国首单券商代客结售汇业务等全国全市首批首个试点政策12个。今年1至6月,全区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77.1亿元,同比增长14.1%。
商务服务业是朝阳区的传统优势产业,朝阳区积极推动商务服务业向数字化、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通过成立人力资源服务出口联盟等举措大力支持人力资源服务贸易机构“引进来”“走出去”,通过建设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核心承载区、组建朝阳区服务“两区”建设法律人才库等全面提升区域国际化法律服务能力。
截至去年底,区域内已集聚商业服务业机构5万多家。2024年,朝阳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4%,总量占全市四成左右、稳居各区第一。
朝阳区还积极融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目前,朝阳区集聚了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近700家,元宇宙(互联网3.0)集聚产业链企业超1400家。今年上半年,全区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合计GDP占比25.8%。信息服务业跃升为全区第二大支柱行业,1至8月对全区区级收入增收贡献率达到49.4%;科技服务业拉动力全市第一。
自贸区朝阳组团居全市之首
“两区”建设以来,朝阳区以自贸区朝阳组团和中关村朝阳园两个重点园区为依托,高水平推进“两区”建设。自贸区朝阳组团在全市21个重点园区(组团)提升行动评价中排名第一。
北京市朝阳区CBD管委会副主任吴迪表示,北京CBD加快推进建设国际金融聚集区建设,持牌金融机构达到1200家。2024年以来,北京CBD持续实施“总部成长计划”,截至目前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23家,占据全市近一半。目前,北京CBD正在加快建设国际法商融合示范区,构建与北京商务中心区功能相匹配的法商融合产业生态。
此外,北京CBD还充分发挥对外开放政策创新试验田作用,编制金融领域数据出境负面清单,深化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围绕再制造产品进口等开展制度型探索。
中关村科技园区朝阳园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姜波表示,作为朝阳科技创新主阵地和北京数字经济核心区主承载区,近年来,中关村朝阳园积极构建“一产业一园区一平台一基金一团队”的产业生态格局,围绕细分产业领域推进建设20余个特色园区。
未来,朝阳区将持续推动制度型开放,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深度参与全球经贸合作。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重点园区示范引领,推动朝阳组团、中关村朝阳园等功能区特色化、差异化、协同化发展,以更大魄力、更高水平推进“两区”建设深入迈进,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和全国对外开放大局贡献“朝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