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价1999元的酒店代订只要450元;2999元的酒店899元就能拿下;五折起订,全国七折……随着2025年国庆长假临近,酒店预订进入高峰,一些社交平台、二手交易平台和电商平台上涌现的大量“超低价代订”服务再次吸引大批游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除了常见的信用卡盗刷、会员积分转让等个人行为外,国内酒店代订已悄然形成一条隐蔽且成熟的灰色产业链。
林伟在酒店行业积累了超过20年的丰富经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详细讲述了市面上低价代订酒店的来源,以及从酒店端到消费端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模式。也有酒店集团回应记者称,酒店代订客单价低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公司利益,但“马甲”太多,实在难以根除。
代订“打折”:趋之若鹜的低价诱惑
“这里房间很难订,又是临时的,要么满房,要么价格特别高。我就坐在酒店大堂,一边跟商家沟通,一边找酒店。商家还把我拉黑了,又找平台,平台也不解决问题。”从2020年开始,在二手交易平台用过多次酒店代订的周香,2025年暑假第一次栽了跟头。尽管从代订平台那里拿回了酒店房费,周香仍怒气难消。几个小时后,周香花高价重新订到酒店。
田海原以为电商平台会更可靠。7月初,他花近2000元通过代订平台预订酒店。下单后,因担心遭遇诈骗,他申请退款,但遭到商家拒绝。随后,他请求代订平台介入,却被告知虚拟商品无法退货,退款申请再次被拒。一个月过去,其退款仍无音讯。要不是他主动联系酒店并拨打投诉电话,这2000元可能难以追回。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代订”服务的投诉超过1700条,其中超半数为“酒店代订”类问题,涉及平台包括闲鱼、淘宝、小红书等。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出现的酒店代订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用非法获取的信用卡信息支付房费,以极低价格吸引消费者,用户预订后可能短期内看似成功入住,但一旦信用卡持卡人发起拒付或银行核查,消费者不仅面临无房可住、钱财两空的风险,还可能卷入法律纠纷。不少出境游客在2025年暑期就深受其害。
第二类,源于高级会员利用积分、免房券、会员折扣等方式代为预订,赚取差价。这类订单价格通常未低到“离谱”,但违反会员协议,酒店查实有权作废订单。
第三类,则来自协议公司。它们以批量采购价从酒店获取房源,因各种原因低价甩卖,是代订市场上最常见且价格较低的代表。
“包房”甩卖:低价代订的主要来源
然而,像协议公司这类代订渠道,为何其售价往往以七折、五折等形式出现,并且能够显著低于酒店集团官网或OTA(在线旅行社)平台的价格?
林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酒店销售渠道主要分为直销和分销两大类。除了官网、小程序、App等官方渠道外,其余均属于分销渠道。其中,最大分销商包括携程、飞猪、美团等OTA平台,此外还有订房公司、旅行社、会务公司等。这些分销商通常会与酒店签订长期协议价,批量采购房间。
“有些公司一次性预付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必须在约定期内完成房间销售。如果销售情况不理想,就会大量甩房,用远低于正常的价格,通过不同平台甩卖。他们有可能自己卖,有可能再卖给一些渠道公司或个人,变成下一级经销商,最终在一些平台上呈现非常低的价格。”林伟说。
林伟举例说明,合作公司以100万元与酒店签约了一定数量的房间,合同有效期为6个月。到了第四个月,发现仍有60万元的房间(间夜)未能售出,就必须以低价在各渠道销售。原本售价为1000元的房间,此时可能降至五六百元,这价格与合同签约价存在差距。最终,所有房间的总收入达到120万元,总体来看仍盈利。
他还指出,这类房源主要集中在高端全服务型酒店,这些酒店因房间数量众多、单价较高,空房率也相对较高,因此愿意通过更多渠道加速销售。部分大型国际酒店集团的代理经销商数量甚至高达数百家。记者也观察到,2025年以来,代订业务已大量扩展至亚朵、华住、如家等国内知名酒店品牌。
即使在旅游旺季,中间商的挂牌价格仍有可能低于酒店官方定价。由于定价权由中间商掌控,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消费者在OTA平台上经常看到同一酒店存在多个不同报价,其背后往往是多家公司提前买断房源所致。
更换“马甲”:联合监测的尴尬防范
酒店方对代订行为并非毫无察觉。有酒店集团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时常会发现同一高级会员在同一时间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预订房间,但由于各城市订房系统未完全打通,很难直接拦截。
此外,不少代订订单来自协议公司渠道。这类订单在入住时,酒店难以有效识别预订人是否为协议公司员工。即便发现异常,酒店通常也只是警告合作公司,而对方则通过更换“马甲”公司或账号继续代销。
一家OTA相关负责人王贡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代订现象对正常的酒店分销体系和价格体系的影响日益显著。首先,它扰乱了酒店的价格体系,大量代订者利用集团采购价、员工福利价、特殊协议价等客房资源进行代订,给酒店经营方带来了实质性损失;其次,代订的非正常低价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流OTA平台用户,对OTA的价格优势形成压力;再者,此类行为难免会侵害消费者权益,尤其诸如收款后取消预订等欺诈行为,将消耗公众对整个在线旅游行业的信任,进而恶化行业生态环境。
林伟也谈到,协议公司面向消费者的最终售价低于与酒店的签约价格其实是不合规行为,酒店也会定期核查和警告违规公司,但不少公司通过“小号”或者“马甲”来代销,使得酒店的核查工作陷入尴尬循环。
“这本质上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市场,酒店要提高入住率,协议公司要赚差价,消费者图便宜。只要其中一方有需求,代订市场就很难彻底消失。”林伟总结说。
面对即将到来的国庆预订高峰,消费者如何辨别真伪?王贡建议,优先选择主流平台或酒店官方渠道,“出门在外,安全可靠第一”。他指出,目前酒店与平台正通过联合监测异常预订来防范职业代订行为。若要彻底根除酒店代订乱象,仅凭酒店业自身努力仍显不足,还需加强消费者的防诈骗教育,严厉打击信用卡盗刷等黑色产业链,并进一步强化平台监管力度,从根本上铲除灰色产业的生存土壤。
记者通过多个酒店代订平台获悉,部分平台已增设多项相关风险提示,提前向用户明确交易规则,要求用户拒绝站外交易并在离店后确认收货。一旦发现卖家存在诱导提前收货等可疑行为,平台将通过问卷提醒、拦截操作等方式进行风险预警,以保障买家的合法权益。
(文中林伟、周香、田海、王贡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