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以下简称“城轨协会”)9月8日晚发布的《2024年度城市轨道交通效能评价指标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城轨交通收支比均值为49.698%,同比下降1.437%。
2024年,全国城轨交通单位运营成本均值为1.696元/乘次公里,同比减少0.309元/乘次公里。总成本中,人工成本占比42.01%,同比下降0.38%,电费占比8.77%,同比下降0.18%。
从城市类型来看,城市规模越大,单位运营成本越低,超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单位运营成本为0.676元/乘次公里,远低于中小城市的11.589元/乘次公里。
一位城轨行业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近几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收支比均在50%左右,即收入只能覆盖日常成本的一半。一方面是因为收入增长乏力,作为主业的票务收入受到票价政策限制,无法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价格。而发挥反哺作用的轨道交通资源经营收入,如广告、通信、商业业务增长乏力,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综合开发发展低迷。
“另一方面,随着运营里程的提升,运营所需要的人力、能耗、安检、设备维护维修等费用不断上涨。”城轨行业人士表示,目前已有约10个城市的城轨线路进入大修期,未来几年,城市轨道交通大修和更新改造支出会越来越多。
对于未来城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上述人士建议,应尽快建立和实施轨道交通票价动态调整机制,使公益性城轨交通成本在政府、企业和使用者之间合理分摊。
“同时,打造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其他方式为衔接的绿色交通体系,提高城市核心区、拥堵区域的小汽车使用成本,提升轨道交通客流量;给予城轨企业优质经营资源支持,进一步构建TOD综合开发政策体系。”上述人士说。
2024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公共交通条例》提出,城市公共交通票价依法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在负荷强度方面,《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城轨交通负荷强度均值为0.61万人次/日公里,同比增加 0.028万人次/日公里,增幅为4.81%。分线路制式来看,大运能系统(主要指地铁)的负荷强度均值达到0.763万人次/日公里;中运能系统(主要包括轻轨、跨座式单轨等)均值为0.227万人次/日公里;低运能系统均值为0.105万人次/日公里。
负荷强度又称客运强度,是指线路日均客运量与线路运营长度之比,反映线路单位长度上每日的载客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线路的运营效率。
2018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提出,拟建地铁、轻轨线路初期客运强度分别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0.4万人次。2022年7月,城轨协会发布《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工程建设程序指南》规定,低运能轨道交通系统初期客流强度不得低于0.1万人次/日公里。
由此可见,大运能和低运能系统客运强度均值已达到国家要求,中运能系统客运强度均值尚未达标。
此外,《报告》显示,2024年,在全国轨道运营里程和线网密度方面均有所提升。
2024年,中国内地城轨交通共有58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361条,运营里程12160.77公里。反映全国城轨效能水平的17项主要指标,整体向好,其中13项指标有所提升,4项指标有所下降。全国城轨交通建成区线网密度均值为0.349公里/平方公里,同比增加0.024公里/平方公里,增幅7.38%;全国城轨交通万人线网拥有率均值为0.358公里/万人,同比增加0.03公里/万人,增幅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