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昆明9月9日电(记者陈永强、张新新、郑璐)锡产量占全球25%以上、拥有三个国家一类口岸和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等开放发展平台……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因红河穿境而过得名,是云南近代工业发祥地,是中越经济走廊的主干线。
近日,围绕有色金属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等话题,记者专访了红河州委书记赵瑞君。
发挥比较优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记者: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新时代的硬道理。红河州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有哪些比较优势?这些优势又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
赵瑞君:红河州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只有依托自身条件禀赋,发挥比较优势、蓄积后发优势,积极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才能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从而团结带领全州各族群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中不掉队。从自身条件禀赋来讲,我们有4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区位交通优越。红河州北融滇中、南接越南、东进两广、西通缅老,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和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前沿,河口口岸铁路、高速公路通达境内外,全州的高速公路里程达1150公里,铁路里程达916公里(其中准轨铁路424公里),弥勒通用机场已建成通航,蒙自机场今年可达通航条件,正在积极推动红河(河口)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和蒙自省级物流枢纽建设。
二是开放优势凸显。红河州有3个国家一类口岸和河口沿边产业园、云南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国家级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河综合保税区、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等5个国家级开放平台,先后被列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是云南省开放平台最齐全的州市。
三是资源条件优渥。红河州的矿产资源富集,有锡、铜、铅、锌、铟等矿种50多种,锡铟产量居世界第1位;风光水资源丰富,绿色能源可开发总量1600万千瓦,装机占比达77.6%;劳动力资源也很充足,有1所综合性本科院校,32所高职、中职教育学校,每年可为社会培养高校毕业生及各类专技人才2万多人。
四是园区承载能力强。全州13个县市都有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完备,多重政策红利叠加,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强。总结形成的蒙自经开区作为全省首宗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试点经验,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地”改革模式,为园区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当前,红河州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六项行动”,大力发展路衍经济、流域经济、低空经济、旅居经济“四个经济”,真抓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从2024年数据来看,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85.5亿元,增长5.2%,增速居全省第2,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5.1%,排全省第2,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排全省第2。今年上半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95.88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排全省第3,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排第2,充分发挥了经济大州“挑大梁”的作用。
立足有色金属资源禀赋推动延链补链强链
记者:红河有不少优势产业,特别是有色金属产业,红河州的个旧被誉为“世界锡都”。但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多以“挖矿卖原料”为主,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我注意到近几年您强调“延链补链强链”,做法是什么?成效怎么样?
赵瑞君:红河州最具代表性的产业是有色金属产业。红河州是云南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重要的工业、能源基地,拥有34个工业大类、85个工业中类、135个工业小类,是滇中、滇东南、三江三大成矿带交汇地,是“有色金属王国”的缩影。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立足“有色金属王国”的资源禀赋,坚持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构建具有红河辨识度的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比如,绿色铝产业,我们瞄准绿色铝世界标杆的目标定位,与山东魏桥集团共建云南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围绕“铝水100%就地转化和铝材100%精深加工”“铝水不落地、铝锭不出园”目标,落地投产了云南宏合193万吨低碳铝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193万吨低碳铝项目在制造工艺方面,采用了全球领先的数字化、智能化铝电解技术,具有单槽容量最大、能耗最小、排放最低、占地最少等特点,吨铝电耗比全国平均水平节电500度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以泸西、建水产业园区,蒙自经开区为重点,推动绿色铝向轻质高强铝合金、汽车轻量化材料等新型铝材精深加工和终端制造延伸,把云南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打造为千亿级园区和铝产业绿色低碳示范标杆。
再举个例子,锡铟产业链。我们知道,铟在电子、军事、航空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伴生于锌、铜、锡等矿产中,而红河州拥有“百年云锡”的亮丽名片,个旧市是“世界锡都”,目前已形成15万吨锡冶炼产能、位列全球第一,锡产量约占全国锡产量的70%、全球锡产量的25%,经勘探,红河州锡铟储量居世界首位。目前,我们正以蒙自经开区、个旧产业园区为重点,紧盯锡铟行业细分下游市场需求,谋划落地一批锡尾矿及冶炼废渣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重点布局“高纯铟-铟锡合金-显示器薄膜用铟锡靶材”和“高纯铟-磷化铟-集成电路分立器件”关键产业链,着力擦亮“世界锡都”名片,打造“中国铟谷”。
推进“口岸+腹地+跨境”一体化发展
记者: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红河州作为云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前沿,如何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推进高水平开放?
赵瑞君:凭借沿边区位优势,红河州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跨境合作为纽带、园区建设为平台,推进“口岸+腹地+跨境”一体化发展,探索出具有红河特色的“五联模式”。2024年,全州对越南进出口达141亿元、增长25.8%;口岸进出口货值、货运量均居全省第2位,出入境人流量居全省首位。
第一“联”是区域联合。我们推行“口岸—腹地一体化”发展模式,打破行政与功能壁垒,以河口为开放前沿,蒙自、个旧、开远等为产业腹地,通过规划协同、政策叠加、产业联动、设施互通,形成“前店后厂、优势互补、全域参与”的开放合力。同时,整合自贸试验区、边合区、经开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政策,为产业落地提供政策支持。
第二“联”是物流联通。我们深化“两到底一平台”(一箱到底、一车到底+跨境智慧物流综合服务平台)改革,建成跨境集装箱作业系统,货物装卸时间从过去的2至4小时大幅压缩到10分钟以内,综合成本降低20%以上。
第三“联”是平台联结。我们把园区作为对外开放和产业集聚主战场,高标准建设河口沿边产业园区,创新实施“一园三片”协同发展模式,河口重点发展东盟特色商品加工、蒙自重点发展消费电子及其零部件制造、开远重点发展绿色纺织与化工产业,实现差异化联动发展。今年以来,新签约3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协议总投资95.13亿元。上半年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17.43亿元,居云南沿边产业园区首位。
第四“联”是产业联接。我们创新实践跨境产能合作模式,实现了资源、政策与市场的三重整合,为本土企业赢得了竞争优势。同时,我们大力发展边民互市贸易,首创了“基层党组织+边民互助组+村集体经济组织+县属国有企业+线上综合服务平台”的“红河模式”,率先在全省开展“多地备案、多区交易”的边民互市异地落地加工改革试点,实现不同区域间商品流通和备案信息共享,边民可跨区域交易,边民互市商品拓展到全州13个县市异地落地加工。
第五“联”是东西联动。我们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用足用好沪滇协作机制,与上海徐汇、长宁签署园区共建协议,目前已落地上海产业项目5个,协议总投资10.7亿元,在谈项目9个。这种跨越山海的协作,不仅为红河带来了资金、项目、技术和管理经验,更拓宽了我们的发展视野和市场空间,形成了内外联动、东西互济的开放合作新局面。